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8月11日,“边疆党旗红”全媒体德宏行活动来到第六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民族小学,近距离感受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特色办学之路。
陇川县民族小学教学楼
陇川县民族小学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魂、以教学质量为纲,把铸魂育人、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中缅胞波情谊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走出一条民族团结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出清华北大、硕士博士等一批批少数民族优秀学子,从小播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紧抓好,先后获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类荣誉100多项。
筑堡垒 做振兴边疆的“实践者”
陇川县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勇
“过去办学条件很苦,学校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根本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好党支部。”陇川县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勇介绍,建校初,学校只有两间土坯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办学质量不高。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进组织建强、教师成长、学生成才、质量提升“四轮驱动”,发挥支部带领、书记带头、党员带动“三带”作用,轰轰烈烈地掀起“一边抓精神家园、一边抓美化校园”活动:没有操场,就带领学生一锄一锄挖;没有大门,就自带被褥打地铺,24小时轮流当保安;没有旗杆,就自制手动竹旗杆、木滑轮……。短短几年时间,学校软硬件、师生面貌、教学质量等焕然一新,并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名校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
学校党支部把“严”和“实”作为主基调,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审核,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实效,党组织活动有方法、有特色、有温度,并不断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精力骨干培养成班子成员,走出了一条党教融合、全面发展之路,支部也荣获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等多项荣誉。
育红心,做民族学子的“引路者”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学校党支部始终把“铸魂育人、红心向党”作为办学宗旨。据介绍,近十年来,党支部共资助困难学生300余人,没有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
为了不让一个民族学生掉队,学校党支部还设立教育帮扶基金,建立党员教师挂包困难学生帮扶机制。脱贫攻坚以来,15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38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81名农村留守儿童、18名福利院儿童及数千名少数民族学生,都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成长。
一家亲,做民族团结的“代言者”
“支部坚持‘三个融入’,始终把民族团结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的点滴之中,让所有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陇川县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勇说,学校8名党员骨干教师带头开设傣语、景颇语等7种民语民文课程,组织学生用民语传唱《国歌》《队歌》等,汉语、民语“双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用校园文化融入,将党建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氛围营造合起来,打造校园“牵手五十六个民族•共筑中国梦”民族文化墙,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书画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支部书记、校长李勇被选为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代表。
强自信 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学校党支部多年来积极探索,坚持“传承文化+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好路子”。由党员民族教师带头,每周开展两次“民族特色兴趣活动课”,葫芦丝、景颇乐队演奏班、陶艺、剪纸、刀术、棍术等。
结合中华民族节庆,支部还开展包粽子、吃泼水粑粑等活动,各族师生欢聚一堂、共感党恩、载歌载舞,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画面已经成为民族小学的亮丽名片。学校也创建为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共交融,做中缅友谊的“架桥者”
陇川县毗邻缅甸,两国边民“胞波”友谊深厚,在陇川通婚、经商、务工、求学的缅籍人员有数万人。陇川县民族小学是缅籍“小小留学生”的摇篮,他们与中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共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小留学生’虽然放假了,却回不了家,党员教师主动放弃休息,全部‘认领’照料。”陇川县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勇告诉记者,学校与缅方经常性开展教学业务交流活动,不定期派出党员骨干教师到缅帮扶培训,缅方教师不定期到学校考察学习,共同开展民族教育、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等课题研究。(实习记者 刘金娇 德宏报道)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