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题: 云南首个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在墨江成立 “1+2+N”产业集群助力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亿元
随着“宅经济”的兴起,预制菜又迎来东风,未来3-5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这也进一步打开了产业的想象空间,全国多地将预制菜纳入重点产业链培育管理。
6月21日,墨江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揭牌,意味着云南首个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成立。
这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部署要求,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以发展预制菜产业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前端原料到后端消费的“全链条产业”延链补链工作,推动农产品向食品化升级,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乡村供应向城市餐饮需求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一条具有墨江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致富路,为奋力实现绿色高端产业示范县的远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揭牌仪式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发布,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墨江县人民政府与老挝波利坎赛ACTS项目公司、云南中通云仓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绿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物酶组)、以化食品投资有限公司、多味研创餐饮食品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多位专家在预制菜产业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为墨江预制菜产业发展聚力赋能,集合品牌构建、产业数据报告、品牌创新发展、品牌知识产权保护要素资源,推动云南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理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突出
墨江吹响抢占预制菜产业高地的冲锋号
揭牌仪式上,中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冕一表示,未来,墨江将重点围绕预制菜产业链,以“实业为基、数字为翼、优势互补、成长共享”为发展思路,按照“绿色、低碳、科技、智慧”的开发理念,聚焦食品加工为核心的健康食品产业,打造集研发、生产、冷链、物流、体验、金融等产业链要素完备的“1+2+N”产业集群。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链条完整、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将预制菜产业打造成为墨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那么,墨江在云南率先发展预制菜的底气,从何而来?
从地理优势上看,墨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哀牢山脉中段,神秘的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是太阳北半球之行的拆返点,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神奇的科普特性和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墨江县坚持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化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严守“三区三线”,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推广绿色生产,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力保前端原料供给质量,有效提高农产品价值。
地理优势造就特色优势。花青素含量高达351mg/kg的墨江紫米,是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其为原料生产的“墨江紫米封缸酒”、“墨江紫米雄风酒”曾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国家商业部“银爵奖”,地道云南、酒江酒业系列饮料酒产品久负盛名;墨江亦是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之一,“迷帝”、“须立”茶品是清雍正年间进奉朝廷的贡茶,“凤凰窝”、“水之灵”“萨露”等茶产品名扬省内外。
还有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墨江发展预制菜的产业基础:2021年,墨江全县种植紫谷1.53万亩,推进有机紫谷基地认证1527亩;种植冬早蔬菜6万亩,其中大面积发展冬辣椒种植3万亩,产值1.9亿元;茶园面积达24.6万亩,其中古茶园面积5万亩,生态茶园19.6万亩。2022年上半年,全县肉牛存栏9.59万头,出栏肉牛1.97万头,牛肉产量2165吨,产值达1.57亿元;完成生猪存栏27.58万头,出栏28.51万头,猪肉产量2.85万吨,产值5.5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独具特色的“哈尼宴、回归宴、双胞宴、鲜花宴”四大宴席声誉鹊起。浓郁的民族风情裹挟下,紫米、紫五加、紫洋芋、紫玉米等“紫色”系列农特产品被烹制成不同的菜肴,别有一番风味,为预制菜的花样、口味、特色创造了更多可能。
三年建成“1+2+N”产业集群
未来要实现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亿元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墨江预制菜产业发展明确了新的目标。通过发展壮大预制菜产业,实现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亿元;建成以全县预制菜核心产业园区、墨江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和墨江创新企业孵化中心以及广大预制菜生产优质企业为主的“1+2+N”产业集群,孵化200家企业;制定“一揽子”政策,全力支持、培育预制菜市场主体,实现预制菜全产业链市场主体市场达1000家以上。
预制菜产业,一头链接产地田间地头,一头链接市场餐桌。在完成10个蔬菜、水产、家禽畜牧、调味品等预制菜产业上游原材料保供基地建设选址后,墨江还将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搭建全产业链条供需桥梁。
作为“1+2+N”产业集群的主体之一,21日揭牌的墨江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将招引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专家学者汇聚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力争到2024年成立预制菜产业专利交易中心,协助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专利、商标、版权的买卖、许可、合作,有效配置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重点开展功能性、便利性、保健性预制菜品研发,形成新菜品定期发布机制,2022年初步投产预制菜品类2个,到2024年投产预制菜品类4个以上。
在“1+2+N”产业集群规划中,产业园区在现有企业为建设起点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以预制菜加工、农产品加工研发、智能冷库、农产品快检、产品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重点引进食品制造业企业,加快现代化产业聚集平台;企业孵化中心将以集体经济为主,自主创业、择业人群为辅,加快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2022年墨江县职业中学申报增设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关专业,2023年开始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教育,为墨江县预制菜产业创新发展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到2024年,培育出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培育出2家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撑、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
墨江菜要乘中老铁路“通江达海”
助力全省预制菜产业形成全程闭环供应模式
墨江,是普洱通往省会、辐射全国各地的“北大门”和昆曼国际大通道、中老铁路连接内陆的重要节点,处于“滇中2小时”经济圈和“思宁江墨”经济带黄金走廊。目前,国道、省道和州际接边通道贯穿全境,构成纵有中老铁路(玉磨铁路)、G8511昆曼高速公路、G213线,横有G5615墨临高速、G227线(楚江公路)、哀牢山经济干线(镇沅至文武)、阿洛丫口至红河三村公路(原S224线)“三纵四横”立体交通网。区位优势和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为加快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对外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墨江特色农产品依托“三纵四横”立体交通网走向各地,也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市场到家庭,从田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如今,墨江已经将预制菜产业作为突破口,推动农产品向食品化升级,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乡村供向城市餐饮需求融合发展。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对于沿线城市墨江而言,中老铁路有效拓宽了物流服务半径,带动沿线城市产业、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生态圈,墨江预制菜也能轻松实现“翻山越岭”和“通江达海”,走出国门,走上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民的餐桌上。
未来三年,在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的契机下,墨江还将布局建设符合预制菜标准的智能化冷库区、常温库区,保障冷链仓储服务供给,差异化打造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服务保障全省预制菜企业。
同时,争取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等国内一线平台实现联合,鼓励企业搭上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开发的快车,加强与国外公司合作,开拓海外业务,融入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为全省预制菜产业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闭环供应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墨江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供稿)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