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稳政策稳投入稳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全省“三农”工作 省委书记很挂心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在云南,这个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
1月29日至30日,省委书记王宁参加完省委、省政府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就马不停蹄地从昆明直奔昭通,调研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工作。
1月31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稳政策稳投入稳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抓好市场主体培育、绿色基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建设,探索数字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庄园农业、节水农业、庭院经济等农业发展的多种方式,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的农业发展路子。
立足年度任务、着眼长远目标。如果说云南开年“第一会”的主题是“拼经济”,那么,省委书记到昭通调研的足迹,以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释放出的,便是云南重农强农富农的强烈信号。
关注的目光 谆谆嘱托和殷切希望
2021年2月7日至8日、13日至14日,省委书记王宁春节后第一场调研地点也是昭通,第二场调研地点是怒江,主题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
2022年7月,在“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王宁表示,到云南工作以来的9个月时间里,看得最多的是脱贫地区,听得最多的是脱贫攻坚故事。
田间地头拉家常,走村入户察民情,省委书记王宁将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放到了全省“三农”工作的重点上,多次在全省大小会议以及调研时强调。
要制定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
——王宁2022年2月11日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抓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力争用2年的时间基本消除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家庭。
——王宁2022年3月30日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指出
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尽最大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
——王宁2022年6月28日至29日在红河州调研时指出
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着力守底线、抓增收、促振兴。
——王宁202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曲靖市会泽县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指出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把一切为了农民特别是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王宁2022年11月22日至23日在中共云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指出
把一切为了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总结成绩经验,查找问题短板,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抓实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
——王宁2022年12月12日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指出
……
2022年以来,我省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部署实施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力争用2年至3年的时间,脱贫人口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开年第一场昭通调研,省委书记王宁强调,要抓实抓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引入市场主体,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要求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话语中讲方法、讲效率、讲质量的导向一以贯之,锚定目标苦干实干的工作要求一以贯之。这个要求,是对全省各地干部的谆谆嘱托和殷切希望。
啃下“硬骨头” 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怒江是曾被列入全国“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昭通和怒江同样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是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2020年,云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88个贫困县摘帽,8502个贫困村出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第二次“一步跨千年”。昭通和怒江的深度变迁,是云岭大地新时代十年间“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一个缩影。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位任务,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才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红线。
2022年以来,昭通市继续落实精准帮扶措施,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不只昭通,作为云南省人口大县的曲靖市会泽县,也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会泽县娜姑镇脱贫后的白雾村,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分层分类实施增收措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历史文化名村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子,迎来振兴发展新生机。
2005年以来,白雾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带动72户农户户均增收5400元。同时,深度挖掘农耕文化、马帮文化等文化元素,举办石榴文化节、重走铜运古道等活动,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带动35户农户发展手工等产业,户均增收4500元。
白雾村党组织抓产业、促增收的做法得到了王宁的点赞。今年省两会期间,他参加曲靖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复制形成更多的“白雾村”。
以上事例,只是我省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文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组织编制《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调整完善省级领导挂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方案;出台《云南省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登记确权工作全面开展;相继出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和完善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提出在巩固拓展经营净收入和全力扩大工资性收入方面重点发力。
在具体实践中,全省各地紧扣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党支部为引领、以企业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机制为保障的农民增收工作机制。2022年,我省“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
全省2.8万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带动163万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持续增收;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7元,同比增长6.7%,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
以人民为中心 云南初心如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判断。
对云南来说更是如此,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乡村振兴的短板”是云南的“五大短板”之一。近两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3年,云南“三农”工作又将如何发力?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决定》提出,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基地,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返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开发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完善就业供需匹配、指导、服务链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大事再次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抓好五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方面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促进农民增收纳入了重点工作,提出要全力促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5%、15%以上。
同样,在今年省两会上,王宁书记参加曲靖市代表团审议时的一番话引起广泛共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农民增收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打实抓好,一件事一件事、一个季度一个季度、一年一年持续抓下去。”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新一年新的工作部署,让促农增收的动力更加强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乌蒙山区凛冽的冬意里已经孕育着春天的气息,放眼云岭大地,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本报综合)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