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共推出改革方案300多个,各项改革任务稳步协同有序推进。
一年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按照“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工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了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居全国第5位,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9%。
一年来,全省10项水利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有力推动了云南水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用深化改革统揽文化旅游发展全局,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积极打造“引领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持续推动旅游业强劲复苏。全省全年接待游客8.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21.2%,恢复到2019年的104.2%、85.6%。
在3月23日召开的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省委改革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四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亮出了一份改革发展成绩单。
成绩单背后,饱含着云南省2022年改革发展的奋斗足迹和艰辛付出。一年来,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在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取得新实效,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和动力。
六大改革促推经济跨越发展
据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云波介绍,2022年以来,我省坚持围绕中心谋改革、坚持重点突破推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督实改革,点燃了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引擎”。
紧扣大抓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我省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创新提出市场化电力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机制,制定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5G基站2.58万个。
紧扣大抓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我省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举措,构建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体系,实现“一张清单管审批”。与此同时,制定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网上办”“集成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52%,全程网办率达76.06%。
紧扣大抓市场主体深化改革,我省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计划,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全面推行“一照多址”和“集群注册”改革,个体工商户智能化登记实现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全省中小企业达到94.67万户、净增15.5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918户、净增412户,新建投产纳规企业户数为近年最高。
紧扣大抓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我省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市场采购贸易成为外贸发展新力量,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75.52%。
紧扣大抓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我省制定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云南实验室2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
紧扣大抓绿色发展深化改革,我省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改革方案,完成九湖“两线”划定,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工业新动能持续涌现
过去的一年,在改革的推动下,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浦丽合告诉记者,一年来,为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我省出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向工信部报送“白名单”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物资运输进出省问题,为企业降低铁路物流运输费用9.2亿元。
为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增长,我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大项目列入调度,全年调度项目45个,其中“重中之重”项目2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711亿元。全省施工面积超1平方公里的重大项目共18个,总投资达294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工业产值约1万亿元。
曲靖德方纳米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从启动建设到建成投产历时270天,云天化、多氟多氟磷项目从项目签约到第一条生产线投入生产缩短至200天,云南裕能磷酸铁和磷酸铁锂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投产历时仅115天,“云南速度”不断被刷新。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云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8.8%,增速排全国第2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1.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8%。
为强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我省不仅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出台了制造业、新能源电池、疫苗等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还着力完善产业推进机制,组建高规格的制造强省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小组、一个行动方案、一个配套政策”的“五个一”机制推进。
过去一年,云南首个多晶硅项目通威一期、首个电池片项目晶科一期、首个光伏组件项目正信光电投产,标志着我省硅光伏全产业链全面打通。
据统计,2022年我省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三个产业分别增长36.6%、130.9%、406.5%,新能源电池实现“0-1”的跨越,正向“1-100”努力。
为优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云南省着力规划构建与全省区域经济相协调的“一核、一带、多点”园区发展空间布局。2022年,全省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曲靖经开区突破1000亿元,楚雄高新区突破500亿元,全省千亿级园区目前达到6个,五百亿级园区达到10个。
此外,电子行业已成为云南工业第四大行业。2022年云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100亿元,增长近53%。
水利投融资改革获水利部通报表扬
2022年,云南10项水利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有力推动了全省水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据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訚楠介绍,2022年以来,我省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高原立体水网,保发展安全。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完成投资、建设进度超70%,德厚、阿岗、车马碧3项大⑵型水库工程完工并发挥效益,新开工滇中引水二期配套等207项重点水网工程,2022年全省水利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云南水利投融资改革,获水利部通报表扬。
着力实施供水两个“三年行动”,保民生福祉。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已改变了26.33万依靠水窖供水人口和26.96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的供水方式,解决了73.70万因旱拉水送水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全面完成374个沿边行政村供水工程建设,巩固提升沿边行政村及周边村寨13.5万户56.95万人高质量供水保障水平;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3年行动,稳步提升1784万城乡供水人口高质量供水保障水平。
着力加快灌区建设,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灌溉面积73万亩的柴石滩、麻栗坝大型灌区建设基本完工,新开工了灌溉面积265万亩的腾冲等5件大型灌区工程,并加快3个大型和1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84万亩。
着力强化水旱灾害防御,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出台防汛减灾25条硬措施,全省水库、重要江河堤防安全运行,防汛抗洪减少受灾人口19.68万人,减淹面积14.22万亩,防洪减灾经济效益近13.4亿元,全省年末库塘蓄水90.75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着力建设绿美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造福人民。2022年,全省河湖水质实现两个“历史之最”,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历史最高、为91.6%,劣Ⅴ类断面数量为历史最少。
深化改革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旅游文化业是云南省5个万亿级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破解发展瓶颈,云南省持续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新举措助推文旅产业新发展。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饶祥碧介绍,针对投资不足、旅游业态和产品老化、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旅品牌较少等问题,自2022年以来,我省着力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强化项目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用考核奖补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周月季”旅游业发展常态化调度机制和省、州市、县三级旅游重点项目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2022年新谋划重大文旅项目603个,集中开工重大文旅项目402个,总投资1922亿元。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53.2亿元,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国第1位,旅游业首次成为云南省5大投资支柱行业之一。
培育旅游新业态。制定《云南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评选办法(试行)》及一批新业态标准,深化“旅游+”“+旅游”,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理苍山洱海、腾冲和顺古镇等建设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地,推动昆明石林、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等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大理苍山洱海、昆明环滇池旅游圈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打造文旅品牌。加速推动旅游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动“一流资源”转化为“一流产品”“一流品牌”。2022年,我省澜沧县老达保村等3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4个、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旅游度假区6个,新增29家4A级旅游景区。(本报记者 孔垂炼)
2023年06月14日 12:06
2023年06月14日 12:03
2023年06月14日 11:49
2023年06月14日 11:14
2023年06月14日 10:55
2023年06月13日 18:20
2023年06月13日 17:46
2023年06月13日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