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广良种良法 助力增产增收

来源:云南日报 2023-09-21 11:30:4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推广良种良法 助力增产增收

  秋风送爽,田野山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云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躬耕山野,用科技之笔,绘就了云岭大地丰收的美好画卷。

优质加工专用稻新品种“优I8号”丰收。供图

  育成好稻“芯”

  加工稻新品种应用迈新步

  9月6日,在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农业种业成果集成创新与转化示范项目“德宏盈江优质加工专用稻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课题在盈江县弄璋镇实施的优质加工专用稻新品种“优I8号”千亩示范样板测产验收中,示范样板最高亩产656.17公斤,最低亩产605.90公斤,平均亩产627.58公斤,较传统加工稻产量优势明显,示范应用效果喜人。

  “优I8号”由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联合选育,其直链淀粉含量25.6%,胶稠度60毫米,谷壳薄、出米率高,其稻米加工的凉粉、卷粉、米线具有耐煮不烂、口感劲道、细腻爽滑、光泽度好的优点,深受米制品加工企业欢迎。

  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小林表示,优质和特色始终是云南发展农业的主要抓手,“优I8号”是云南省加工专用稻开创性品种,其成功推广应用为云南米线、卷粉加工专用稻的市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后续还有“云两优9805”“云两优2198”等一批加工型专用稻已在生产上进行了试验示范,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已进入审定程序。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望解决长期困扰云南省的加工型优质稻品种匮乏问题,助力云南省米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好品种赋能

  七彩花生成就致富产业

  8月27日,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盐津县科技特派团花生产业现场观摩暨培训交流活动中,经专家组测产,650亩“七彩艾田”盐津特色花生科技示范园区平均鲜果亩产774.68公斤,折合干果亩产387.34公斤,亩产值7746.80元。

  该示范园区采用“云花生24号”等品种,配套种子包衣、专用缓释肥播种时一次性全层施肥、套餐药结合无人机高效防控病虫害为核心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种植取得良好效果,带动全县种植彩色鲜食花生2000亩。专家组一致认为,“七彩艾田”盐津特色花生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创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生产应用效果显著,为盐津县乡村振兴培育富民产业闯出了新路子,是科技帮扶中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盐津花生常年种植面积8万余亩,有“庙坝花生”“天星小花生”等地方品牌,但长期以来花生一般单产每亩仅150公斤左右,亩产值不到2000元。2022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盐津县科技特派团入驻以后,结合当地实际“把脉问诊”,提出发展特色七彩甜花生的产业发展思路。

  依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整合云南省“百团千员”助农增收农科服务团技术力量,建设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引进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努力将特色花生产业做成盐津县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

  创制新模式

  滇牡丹种植质效双升

  9月7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大坪坝举办的滇牡丹成果推介暨现场观摩会上,“滇牡丹+”种植技术集成模式受到参会代表的肯定和认可。

  自2012年起,省农科院高山所聚焦高寒山区林下产业和生态恢复,经过10年持续研究,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形成了一批成果,建成了一个千亩滇牡丹林下种植示范基地。

  滇牡丹是中国最南端牡丹类群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2500至3500米的高海拔地区,在观赏、药用、生态、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省农科院高山所先后收集、保存野生滇牡丹资源29份,培育滇牡丹优异品种2个,解决滇牡丹繁育过程中种子双重休眠问题,集成创制滇牡丹林下种植、撂荒地和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等“滇牡丹+”种植模式,通过林下耦合生态种植、乔(冷杉、云杉)灌(滇牡丹)草(马铃薯、百合)立体种植、原生地回归种植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人工栽培存在的技术瓶颈,拓宽了滇牡丹在农业、林业、生态恢复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为云南乡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高寒山区林地高效利用、生态产业创新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模式在玉龙县3400米高海拔脆弱生态地区已示范推广1200亩,每亩可实现滇牡丹生态综合价值2900元,实现一产价值2500元、二产及三产价值6000元。

滇牡丹 供图

  选“芯”又强技

  薯类实现山地亩产值超万元

  9月5日至7日,云南省建水县薯类(马铃薯、甘薯)产业科技特派团联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建水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到建水县李浩寨乡和临安镇,开展甘薯新品种田间测产和种植技术培训。

  李浩寨乡小旷野试验及核心示范区的测产结果显示,除“徐食薯6号”外,其余1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龙薯9号”的折合亩产最高,达到4020.53公斤;再结合各品种的商品性和当下的收购行情来看,“哈密”和“龙薯9号”的表现最好,亩产值分别达到4654.92元和4456.30元。此外,特派团还提供了63个新品种新品系在建水县青龙镇评价鉴定。通过一系列的新品种筛选试验,将为全县甘薯提质发展提供新的“芯片”。

  有好品种,还需好技术。先进的种植技术能更好地发挥品种潜力、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特派团组织州市专家、当地种植户观摩了特派团的“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增粮增收种植技术”的核心示范区。该示范区包含核心区160亩、示范区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0000亩。示范区内农户在冬马铃薯、早期收获的甘薯上都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综合亩产值普遍在10000元以上,实现了山地一年两季薯、增收两季粮、亩产值超万元的突出效益。

  科技到田间

  耿马甘蔗增甜又增效

  9月7日至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蔗糖产业科技特派团、农科服务团赴耿马南华华侨糖业有限公司和耿马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甘蔗新品种及现代绿色轻简高效栽培生产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

  在耿马南华华侨糖业有限公司蔗区,经现场测产,华侨社区一队生产示范区“云蔗08-1609”平均亩产高达14吨,海拔达1600米的四排山生产示范区新植甘蔗初步测产亩产超8吨;在耿马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允捧生产示范区,经现场测产,“云蔗08-1609”亩产达12吨。

  科技特派团和农科服务团服务到田间,有力促进了科技的推广应用。2021年省农科院甘蔗所自主选育的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和“云蔗05-51”在耿马蔗区应用仅2万余亩,通过两年努力,2023年生产应用已快速提高到22万亩以上;2023年耿马县新植“云蔗08-1609”高达8.308万亩,占新植蔗总面积的54.7%,全县生产应用达15.77万亩,成为全县第一大主栽品种;药膜肥一体化甘蔗轻简技术推广应用25.21万亩,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73.6%;甘蔗剥叶资源化回收利用实现零的突破,推广应用达30.35万亩;甘蔗机械化中耕管理稳步推进,从项目实施前的0.5万亩快速增长到21.48万亩。2022—2023年生产季,全县甘蔗入榨量188.54万吨,产糖26.71万吨,甘蔗平均出糖率13.11%,较上榨季同比增长0.71个百分点,达历史最好水平。(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