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新年的第一天,又来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已经是我第三次来了……数次参观,对于联大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由衷敬佩。在国家危难时,仍教学、科研、救国多线并进。学术救国,化笔成缨!”2024年1月1日,一位游客在“想对西南联大博物馆说的话中”这样留言。
寥寥数语,质朴而真诚,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在文字间隐现,更在心魂血脉中静水流深。抗日战争岁月峥嵘,国运之艰空前深重。西南联大八年办学史,不但教育成果卓著,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正因如此,西南联大日渐成为国人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人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方式,认识并了解着这所“炸弹下长大的”学府。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传承。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岁月流转中,西南联大走入历史,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精神却永存。作为西南联大办学的历史载体,西南联大旧址及西南联大博物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担负起文化传承使命,不断播撒西南联大精神的种子。
西南联大在昆办学8年,硝烟散尽,“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一座精神宝库。现在,西南联大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效更加明显。截至2023年底,80余万名观众在这接受了爱国主义精神洗礼,2023年,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成绩令人欣慰,但要让西南联大精神厚植沃土、生根开花,还有许多路要走,需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而不能守着历史遗存徘徊不前,更不能坐等游客上门。
传承,深入挖掘方能夯基固本,创新作为才能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采访上百位校友及其亲属,广泛征集历史物证,让流淌的精神文化有了更多载体。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的网络直播、网络课堂和网上博物馆,则以极具网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而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到“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等,更是将历史记忆带入现实、融进时代,为薪火相传西南联大精神注入全新力量。
西南联大故事,丰碑永存弦歌不辍;文化传承使命光荣,唯有久久为功、实干以成。守正创新,复刻还原旧时风貌,运用新技术、新形式讲好故事,内因外联持续扩大影响力,一个馆担好文化传承新使命,久久为功弘扬不朽的西南联大精神,将涵养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气神。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