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云南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生态保护答卷
这是南高黎贡黄连生存环境及形态特征图。新华社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等美誉的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生态保护答卷。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去年9月,潜水爱好者在云南省澄江市抚仙湖潜水基地发现了水生动物桃花水母。“这是继2004年首次在抚仙湖发现桃花水母后,时隔近20年再次拍到这一珍贵的水生动物。”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张溪琳说,桃花水母被称为“水质检测员”,对水质要求非常高。
这是在抚仙湖樱花谷附近拍摄的桃花水母。新华社发
抚仙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I类水质淡水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玉溪市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等举措,给这一湖清水留出更大的生态发展空间。
侯荣坤家世代居住在抚仙湖畔,几年前,他和村民一起搬离。昔日的建房用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湿地。侯荣坤说:“让故土的环境更美好,我们的牺牲值的。”
这是2024年5月15日拍摄的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的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十三五”以来,云南聚焦重要湖泊流域,实施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项目。目前,抚仙湖新增水源涵养面积13万亩,全湖水质总体保持I类,抗浪鱼等土著物种数量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改善。
抚仙湖保护治理是云南保护青山绿水的缩影。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永平介绍,截至2023年底,云南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达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这是云南牟定县戌街乡碗厂村一景(2023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与此同时,云南积极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截至目前调查界定141种植物、50种动物为极小种群物种。有关方面攻克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迁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华盖木、漾濞槭等30余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
“目前,云南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起到积极作用。”赵永平说。
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今年7月,澜沧江上游托巴水电站2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云南水电装机累计达到8270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逾1.2亿千瓦,占比超90%。
游客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海晏村打卡拍照(2024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是绿色能源资源大省,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0%。近年来,全省风电光伏开发全面提速。2023年,云南完成能源投资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4.7%。能源产业跃升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云南持续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吸引一流的铝、硅企业等市场主体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
隆基股份在丽江等地建设制造基地,并带动晶澳科技等企业进入,使云南跻身全球重要的绿色单晶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围绕绿色铝产业链完善物流体系,云南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绿色铝产业园区统筹布局、联动发展。魏桥创业集团、中国铝业等电解铝企业也循“绿”而至,相继进驻。
这是被山林与茶园环绕的云南景迈山翁基古寨一景(2023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厂房里,电解铝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公司用电几乎都是水电,节约了大量标煤。”魏桥创业集团旗下企业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云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云南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增长势头强劲,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合计达45%,成为云南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现在,产业向‘绿’向新,已成为云南发展常态。云南坚持双碳引领,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低碳绿色发展加快推进,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何国斌说。
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几年前,污水遍地、垃圾乱扔;现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各村寨实现了“美丽宜居”的蝶变。该县戌街乡碗厂村村民刘人才说,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情舒畅。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云南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7.8%、9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
这是云南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2023年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看着霞光斜铺到水面,聚集在海晏村码头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海晏村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是滇池东岸保存较完整的古渔村。因位于滇池保护“两线三区”范围,这个古渔村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颜值”明显提升。“海晏村成为网红打卡点,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基础。”大渔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铁说。
目前,海晏村入驻商家96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42岁的村民潘建花和丈夫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夫妻俩有近8000元的收入。潘建花说,借生态好的光,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滇池。
金沙江畔的华坪县,曾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因无序开发,生态一度遭到破坏。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矿井,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转身。目前,全县种植芒果45.9万亩,年产量44万吨,年产值28.6亿元。“种芒果后,山绿水清,钱包也鼓了。”曾是煤矿工人的李德福说。
云南景迈山翁基古寨的布朗族茶农展示采摘的秋茶(2023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当地走“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茶叶价格涨了很多,我们收入也增加很多。”村民恩叭说,保护好林子和茶园,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如今,云南林草重点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发展林草资源经济,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说,下一步,将做优做强林下经济,让林草产业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让群众共享绿色发展红利。(新华社记者王长山、丁怡全、赵珮然)
2024年07月26日 10:37
2024年07月26日 10:35
2024年07月26日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