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傍晚的余晖洒在宣威市心水公园里,市民们享受着这宁静的休闲时光。公园之下,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正有条不紊地运行,与矗立在一旁的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一道,创造着“变废为宝”的奇迹。
“智慧大脑”精准治污
宣威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每日4万立方米,服务面积约3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5.8万人。
相较于传统的露天污水处理厂,这座科技赋能的污水处理厂采用领先的地埋式设计,引进曝气系统以及控制管理运行系统,所有污水处理工艺设施都设置在地面下,包括二沉池、生化池,以及进水泵房、出水泵房等。由此,不仅释放了约三个足球场大小的地面空间,增加了城市绿化覆盖率,而且不产生异味和噪声。
昼夜不停管理着污水处理厂的“智慧大脑”,是由中铁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污水运营团队为水厂量身打造的“智慧一体化”管理平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将污水处理厂源头把控、物理处理、微生物净化、泥水分离、深度处理、灭菌消毒各个环节集合在一起,实现了数字化、动态化、可视化全程管理。此外,平台还连接了北盘江河道、市区污水排放口、管网沿线的35处水质及流速监测微型站,让城市水流域的水文、生态、气象等情况实时呈现,实现了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北盘江水质的各类信息。
“智慧平台的运用在充分保证污水处理质量的同时,也为监控水质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撑。自平台使用以来,管理人员省去了每天反复取样检查的繁琐步骤,节约了约30%的人力成本,有效降低了质检人员的安全健康风险。”中铁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林介绍。
为了更加高效去除污水中有害物质,运营团队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当前已自主研发污泥减量化、高级氧化两项科研成果,取得污泥脱水、臭氧微纳米曝气等4项国家专利。其中两项科研成果的运用,降低了污泥处置成本约30%,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目前,依托三座污水处理厂的高效运作,北盘江上游已经基本消除劣质水体,流域内所有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以上。同时,“智慧大脑”定期对水质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报告,精准评估治理情况,明确下一步的治理方向。在“智慧大脑”的帮助下,北盘江管理人员愈发“耳聪目明”。
厨余垃圾绿色“变身”
一辆辆崭新的全封闭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穿梭在宣威市各乡镇、街道。“原本大家都讨厌的垃圾转运站,如今在宣威市各城镇之间成了‘香饽饽’。”宣威市板桥垃圾转运站建设负责人张玉山自豪地说。
垃圾转运站变成“香饽饽”,其中的“绿色密码”源于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宣威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预处理系统、厌氧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沼气净化系统、厂区管理配套系统五大体系正在对餐厨垃圾产生源头、收运、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着智慧管控。
经过处置的餐厨垃圾通过厌氧发酵后有效“瘦身”75%,每吨可产生70至80立方米沼气,并提取3%至4%的毛油脂,提取的毛油脂供给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变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PM2.5的排放。目前,该处置中心在满负荷运行下每年可处理3.65万吨厨余垃圾,产生沼气循环利用约219万立方米/年,产生生物柴油原料约1800吨/年。
“‘吃进’垃圾,‘吐出’粗油脂和沼气。经过多道程序,餐厨垃圾实现了变废为宝,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闭环。”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数字化打造的餐厨垃圾收、处、存、排全链条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餐厨垃圾收运效率低、成本高,缺乏数字化监管手段等诸多问题,实现了车辆收运、有机质损失率、资源提取、安全存储、重异味控制、系统设备自动化6个方面的全国市县范围内行业领先,在保障了当地食品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中铁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志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领域,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的“含绿量”。(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张鹏)
2024年08月13日 17:07
2024年08月13日 17:02
2024年08月13日 16:58
2024年08月13日 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