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普洱作为

来源:云南日报 2019-06-12 14:37:2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香飘四海,一片承载了千年记忆的茶叶,是这块土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熠熠生辉,一座矗立了68年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让这里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的时代缩影。

  走进普洱,充盈时空的绿色旋律牵动我们的感官,绿色予人的心旷神怡由表及里,始终随行相伴。

  这里,天蓝、山绿、水清,城乡居民的生态福祉不断提升。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到生活方式,无不呈现出深厚浓郁的绿色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越走越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绿色发展引领绿色共识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普洱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是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崛起双赢的不懈追求

  普洱具有源远流长的生态保护传统,各民族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朴发展观世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成为今天弘扬绿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因。

  绿色是普洱的自然本色、生命底色,是普洱最大资源禀赋。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普洱是全球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0%,全国有三分之二的高等物种在此生息。

  然而,底子薄、贫困面大,同时也是普洱不能回避的现实,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亟待补齐。

  普洱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普洱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哪里?

  “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强化绿色发展鲜明导向,认真审视事关普洱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推动普洱深度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大局。”“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只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这是普洱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坚定回答。

  认识一步步深化,思路一步步清晰。

  “绝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坚持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重要会议、报告中,绿色发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景迈山,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滋养着上万亩的古茶树,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古茶林,见证了世界茶叶发展的历程。

  茶树下的土地,蕴藏了巨大的宝藏,已探明铁矿储量22亿吨,规模为云南省之最。铁矿采还是不采,讨论激烈,意见针锋相对。经过多次权衡利弊,慎重研究,普洱市最终决策,放弃开采铁矿,更好地保护好古茶林,制定了景迈山保护条例,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目前,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咬住目标,久久为功,绿色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朗、重点更突出。

  普洱市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从政府到民间,从干部到群众,绿色发展同样成为普洱市民的共识和价值追求。

  普洱市广泛开展了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节能环保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家喻户晓。全市累计创建3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和908个市级生态村,建成省级绿色学校53所、绿色社区11家。

  去年10月,人民智库发起了普洱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4800多份有效样本中,认同生态优先战略的受访者占98.66%,认同绿色发展方式的受访者占98.44%,认同当前普洱市已经形成了走绿色发展道路共识的受访者占98.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在普洱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实践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普洱市开启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新征程,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沿着穿城而过的思茅河一路北行,一幅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长廊、流水,花香、鸟鸣,这条延绵十余公里的生态美景,成了市民的最新“打卡”点。

  思茅河作为普洱市区贯穿南北的母亲河,承载着普洱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热爱。然而河道一度变得脏、乱、臭,人们避而远之,思茅河留给了市民无奈的叹息。

  2015年3月,思茅河主河道及八条支流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包括了河道清淤、截污管道、河堤防护、植被恢复、道路桥梁等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58公里,目前项目接近完工,投资达到了23亿多元。通过治污截污、旧城改造、休闲空间打造,思茅河彻底旧貌换新颜,成为展示城市品位、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绿色走廊。

  思茅河的“新生”,为普洱市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自然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普洱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特别注重用制度来保障和监督生态保护的落实落地,建立完善“核算、保护、转化”的实现路径,促进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核算生态价值。在全国率先开展GEP(即与GDP相对应的生态系统资源状况统计与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核算,通过核算,探索GDP、GEP和民生协调健康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挖掘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最佳效益,推进了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

  ——评估生态潜力。在全省率先开展TEEB(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评估,通过评估,2015年全市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29.87亿元,是当年GDP(514.01亿元)的14.45倍。其中,景东以每年545.06亿元的评估价值,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China-TEEB)项目全国首个授牌示范县,并作为中国唯一受邀代表出席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监督检查机制,创新推进“绿色检察”。率先在全国实施绿色经济考核评价,考评指标体系由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工作开展与评价4项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构成,对节能减排、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实行“一票否决”;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探索环境损害责任终身制;在全省首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普洱市人民检察院设立环境资源检察机构,以“预防、打击、修复”为主要手段,提起了云南省首例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保护生态优势,厚植绿色根基。全市投入资金46.3亿元,实施生态移民为环境保护让路,2万多户8万多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统筹推进。做好“林”文章,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3910亩,价格高出市场5倍以上,一亩收入达5万多元。在涵盖绿色产业体系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助推下,全市形成了以石斛、黄精、白芨、重楼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为主的林下养殖业,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11.6万亩,涉及农户近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达305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全方位、多渠道的林业收入,让农民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

  ——转化生态资源。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坚守发展底线和生态红线,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引领转化路径,对存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改造,对增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构建,盘活土地资源激活转化要素,推动产业结构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

  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

  普洱市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为重点,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有机发展路子。在巩固现代茶园、咖啡园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地位基础上,全市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的茶园和咖啡园达35万亩,居全省第一;普洱茶品牌再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被定为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换农产品;建成“中国咖啡之都”、世界最大澳洲坚果单体连片种植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牛油果商品生产基地;全市13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农产品,3个产品获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片古茶园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积极培育清洁能源产业,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922万千瓦,成为“云电外送”重要基地;打造现代林产业基地,全市森林面积达304万公顷,林下经济利用面积511万亩;推进全域旅游,突出抓好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建设,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普洱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积极推进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绿色发展致力绿色崛起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更有新作为。用好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经济,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从“试验”迈向“示范”

  初夏之夜,漫步于普洱市中心城区的茶城大道,阵阵花香随风袭来。往前几步,又有惊喜,抬头仰望,行道树的枝丫上居然生长着石斛,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

  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有力带动下,普洱市经济社会呈快速发展势头,普洱的生态“颜值”变成了经济“产值”,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脱贫攻坚的坚实“靠山”,“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效益初步显现。

  近5年来,普洱市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平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境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生态更美”的目标。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度价值达2850亿元,位居云南省第一;监测河流的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2.5%,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人均碳排放量降至4.29吨标煤,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接近欧盟等发达国家水平。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占比达97.3%,成为全省及全国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空气洁净度最好的地区之一。

  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方式和路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组对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进行中期评估,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普洱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了普洱市和云南省乃至全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和绿色崛起的精准脱贫步伐,树立了普洱作为祖国大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绿色国门形象。普洱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对普洱的绿色实践和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柯布说:“普洱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出色的成就令人赞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新时代、新起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把普洱建设成“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绿色明珠”的发展定位要求,普洱正昂首阔步在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征途上,切实扛起“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普洱使命和担当,为全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普洱经验和方案。(记者 朱毅 王永刚 李汉勇 沈浩)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