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曲村:海菜花开 生态富民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9-17 15:20:1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编者按: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何大力发展农业,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农业,并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呢?以海菜种植业为主的洱源县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中共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告诉本报记者:“海菜种植不能施用任何化肥和农药,有效减少了传统种植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提升洱海上游水质有明显作用,同时,随着海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湿地面积也不断增加,湿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海菜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平均亩产约1800公斤,亩产值达7000元-10000元。此外,每亩海菜日常管理可解决1个至2个劳动力就业问题,大面积的海菜种植可极大地缓解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解决失地农户后顾之忧。近年来,洱源县为保护洱海流域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在右所镇河、湖保护核心区外围,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绿色无污染的海菜种植,确保村民收入不减,环境水质得到有效提升,实现致富、环保两不误。同时,海菜种植还可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带动农民群众多元增收致富。

村民杨女士告诉中共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左二)今年海菜产量比往年好,价格比往年高。罗云宝摄

  近年来,洱源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爆点,打造出一批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样板。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一些试点村,所到之处,乡村颜值提升,产业兴旺。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有希望。

  9月6日,本报记者随同中共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一行驱车来到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委会村东湖海菜种植基地,只见湖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葱茏,道路两旁有农户正在水塘里弯腰劳作,看到连片的海菜花绽放,水面上绿油油的海菜长得生机勃勃,惹人喜爱。湖泊、湿地等连片的海菜田里海菜长势喜人,洁白的海菜花漂浮在湖面上。近年来,洱源县紧紧围绕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目标,全面开展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工程,绿色无污染的生态海菜种植,将湿地建设和保护作为全县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云南省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发展有路子 农民变“上班族”

  土地流转可谓一举两得:农民把“沉睡”的土地资源流转给大户进行规模种植,获得流转收入;自己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行务工,再次获得收益。

  在实施土地流转后,右所镇周边村庄近百名群众就开始走进海菜种植基地务工,增加收入。今年55岁的杨美仙继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1500元以内,2016年,她把自家四亩地全部流转给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老两口没事就到三江源合作社打零工,帮助栽种海菜、除草、采摘海菜花,每月有3000元收入,几年下来,腰包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

  近年来,右所镇松曲村通过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着力推动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让群众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大户,自己在基地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农民变成拿租金和工资的“上班族”。

  松曲村村民杜金河说:“我家有四亩地,一亩地1500元钱流转给三江源合作社了,一年6000元,我们老两口没事就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天一个人100元钱,算起来把地流转出去比自己种地好。”

  村民李昌忠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靠着几亩地微薄的收入,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村干部帮助他进行了土地流转,并介绍他到种植基地里打零工,他靠着流转土地和在合作社打零工的稳定收入,顺利实现了脱贫。

  村民李文金高兴地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好了,政策也好,土地流转出去,我们又得了租金,还可以来里面打工,做完一年将近有三万多元收入。”

  村民李昌银说:“我家有六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流转土地收入9000元,平时在合作社里打零工一年又可以挣三个一万多元,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手里不缺零花钱,日子过得很幸福。”

  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2013年,右所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松曲村流转土地600亩发展海菜种植,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到海菜种植基地务工。

  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志鹏介绍:“海菜花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它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只要水有些污染,海菜花就会死亡。当时就是看中松曲的水资源丰富,生态较好,就发展海菜种植,2013年起,东湖湿地团山片区开展了海菜种植引种,现在东湖湿地片区海菜种植大户7户,加上零星种植小户,共种植海菜1500多亩。多家经销商来东湖集中收购后发往丽江、昆明以及省内外其它地区。”

  松曲村党总支书记李四同介绍,2013年起东湖湿地团山片区开展了海菜种植引种,面积50多亩,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海菜。目前,东湖湿地片区海菜种植大户7户,加上零星种植小户,共种植海菜1020多亩,其中松曲种植海菜800多亩。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成立了三江源农业水产品合作社,共有308名社员,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并与海菜经销商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村上共有耕地4800亩,除去无法连片的小地块以外,其余的都流转出去了,流转率达到60%,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了常规传统的种植模式,同时增加了群众的稳定收入。

  右所镇党委书记闻建军告诉本报记者:“土地流转不但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同时拓宽了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而且让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和在基地打零工收入,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双重效益。”

  据悉,右所镇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扩大海菜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聚焦产业发展 促进农户增收

  近年来,洱源县从保护洱海出发,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大力发展海菜生态种植。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海菜种植户李文全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他以前一直在村里养鱼,但收益不理想,自从2009年他改种了海菜后,收益越来越好,于是他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更大的效益。“我租了37亩多,每一亩的纯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之前的效益比较好,2016年我又增加了20亩种植面积,现在单靠海菜纯收入就达30万至40万元。”

  “东湖这里水质好,种出来的海菜非常环保生态,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但我们喜欢吃,就连外地来的客人也都赞不绝口。”收购商谭小文说,“我长年做海菜生意,感觉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做。我们的海菜主要销往丽江、昆明和其他的地州,每年都卖几百吨。”

  海菜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平均亩产约3500市斤/年,年均价格约3.5元/市斤,平均每亩毛收益约12250元/年,扣除人工及种苗成本,亩纯收益约7000元/年。每亩海菜日常管理可解决1个至2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面积的海菜种植极大地缓减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解决失地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海菜花鲜嫩营养,不仅是一种绿色食品,也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一道名菜,现在还成了旅游者餐桌上的首选。”李文全说。

  “去年,每亩海菜纯收入达5000多元,而且供不应求。仅去年海菜种植纯收入就达20多万元,支付用工费13万多元。”说到这里,李文全开心地笑了起来。

  “海菜种植投资小、易种植、见效快,当月种植、当月见效,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拔除的海菜苗每亩也能卖3000元至4000元,具有一比一、甚至一比几的投入回报效益。”算起收入账李文全一脸幸福。在松曲村像李文全一样依靠种植海菜致富的农户还有很多,大家靠种植海菜实现了致富增收。

  “海菜的生长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追加任何化肥和农药,如果水质遭到污染,就会造成减产或灭产。所以,绿色生态环保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方式,再加上特殊的口感,使海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已有十多年海菜种植经验的李文全告诉本报记者,在村里家家种植海菜,多的有四五十亩,少的也有一两亩。

  目前,洱源县海菜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总产量达3000吨,实现总产值1500万元。市场前景好、绿色无污染的生态海菜种植,已成为洱源县抓实洱海源头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助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新兴产业。(记者 刘书贵)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