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热起来 手动起来 富裕起来 ——临翔区搬迁点里的幸福故事

来源:云南网-今日临沧 2020-07-28 15:25:0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心热起来 手动起来 富裕起来 ——临翔区搬迁点里的幸福故事

  记者手记

  老百姓常说,“背要你搂,牵要你走。” 记者认为,扶贫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的关键。字光平、王洪梅、罗维良3个贫困户,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拉祜族群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党的扶贫好政策,为他们出主意、教方法,他们树立起不当懒汉要脱贫的坚定信念,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用辛勤劳动实现长久稳定脱贫,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真正受益者。

  “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临翔区立足实际,既抓当前打基础,又谋长远谋未来,政策支撑,产业带动,持续着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搬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后备受关注。

  “十三五”期间,临翔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34户5300人,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8个。通过做实产业发展规划及就业计划、加强技能提升培训、精准对接服务促进转移就业、提高组织化程度、持续抓好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做实特色产业发展文章等措施,带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

  近日,记者走进临翔区,聚焦驿亭新村、大银铺、糯达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搬了怎么办”的问题,感受搬迁群众的生活,倾听搬迁群众的心声。

  驿亭新村生活美

  2018年7月,建档立卡贫困户字光平一家搬进了驿亭新村的新家。

  驿亭,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驿亭新村占地150亩,总投资4300万元,房屋建筑茶马古道文化风格特色鲜明,硬板路直通家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种满花、果、树、菜的“小微菜园”,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电子商务平台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这里集中安置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户618人,是我市集中安置贫困人口数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字光平家原先住在蚂蚁堆乡新民村上寨组,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他本人因外出打工受过伤,20多年来都做不了重活,一家4口仅靠妻子打临工,日子举步维艰。

  搬家后,字光平和妻子罗恒兰都在安置点的云雾培蔬菜大棚打工。字光平主要负责水电、设备维护及维修,妻子负责蔬菜的种植、管护、采收。

  “村里领导知道我身体不好,就安排我和妻子在家门口的云雾培蔬菜大棚打工,两个人打工每月有近5000元的稳定收入,家里的贷款都已经还清。”字光平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每天出门上班前,罗恒兰都要把小院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她爱自己的新家,觉得只有干净才配得上新家。夫妻俩勤劳努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让他们家收获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之家、劳动模范之家、和睦之家、清洁之家的光荣称号,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变身的生动典型。

  每天进出看着挂在墙上的这些光荣匾牌,字光平夫妻俩心里美滋滋的。

  一步住新房,逐步富起来。临翔区蚂蚁堆乡党委副书记赵正勇介绍,仅云雾培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就为驿亭新村安置点的279个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富国强民沾惠政,丰衣足食谢党恩。”村史文化墙、感恩亭诉说着驿亭新村的变化和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如今的驿亭,不再有哒哒的马蹄声,有的是驿亭村民奋力奔向小康的强劲足音。

  真金白银大银铺

  选竹、刮青、破竹、拉丝、挑蔑、打磨、编织、锁口……一根根竹篾在王洪梅手中上下翻飞,丝丝回环,成为形状各异、花样繁多的竹制品。

  王洪梅的老家在中山村罗家寨,山高地瘠,仅靠喂鸡喂猪种菜讨生活,出村的路也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说起老家,王洪梅直叹气。

  为解决像王洪梅一样的贫困群众,因受地质灾害影响及生产、生活条件不便,难以脱贫的问题,凤翔街道中山村在大银铺建设了30户126人贫困群众居住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中山村有1000亩竹子,历来有编织竹器的传统。为此凤翔街道依托中山村百年竹编历史,因地制宜发展竹编产业,建成了“竹编工艺展示、竹文化传承、竹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山竹艺馆,并引进四川竹编非遗传承人到村里为群众开展竹编技能培训。

  “竹艺馆建成后,主要是为大银铺的搬迁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中山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李忠玉说,通过学习和练习,村民的竹编技术进步很大,竹编产业逐步从“粗编”走向“精编”,开发出了果盘、小簸箕、收纳盒、茶盒等多种新产品,现在已经有企业主动上门和中山村签订合作协议,预订礼盒、果盘等。

  王洪梅家搬迁至大银铺易地安置点已有3年。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四季都在家门口的竹艺馆上班,不用淋雨不晒太阳,活也不累,而且上班顾家两不误。如今,丈夫在城里打工,一个月4000多元收入,自己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两口子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受益于“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的搬迁群众,通过在竹艺馆打工参与编制竹器,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14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0余元。大银铺成了名副其实生产“银子”的地方,搬迁户就在这里安居乐业。

  拉祜新风靓糯达

  临翔区圈内乡炭窑村糯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安置了28户拉祜族人家。

  拉祜族群众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零散居住、生活习惯差、经济意识淡薄。搬到糯达后,他们是否习惯?新生活过得怎样?记者带着问题走进糯达。

  快到安置点,远远看见一栋栋具有拉祜族元素的特色民居房倚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下车走进村里,挂果的核桃树是行道树,水泥硬板路通到家门口,家家门前有块空地可发展庭院经济。

  在村里遇到了准备外出干活的罗维良。听到我们想参观他的新家后,他大方地把我们引进家。推开客厅门,只见客厅里堆满了装有油菜籽的口袋。罗维良告诉我们,隔壁房间也堆满了油菜籽。问他为什么不卖,他说要囤一段时间再卖,价格会更好。

  一旁的炭窑村党总支书记吴光达忍不住笑起来:“现在我们拉祜族群众比汉族群众都会算账了。”

  “从山上搬到这里,生活方便多了,今后多养点猪牛,出门打点工,日子肯定越来越好。”罗维良和我们盘算着新生活,言语中透着满满的自信。

  在村里最高一排房子前,记者遇到在自家庭院前菜园子里摘四季豆的陈国元老人。菜园子不大,却种满了应季蔬菜。

  “大爹,搬来这里好在吗?”“好在,方便,现在煮饭用电,洗澡有太阳能,家里还用上了冲水厕所。”一问一答间,村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尽呈眼前。

  问到村里的变化,陈国元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白天村里没人。“为什么?”“都打工去了嘛!”

  确实,一路走来没见到几个人。

  “这算不算是一个变化?”“算,怎么不算。”吴光达说,这个变化太大了。拉祜族群众以前生活在山里,没有时间观念,什么时候想去地里干活就什么时候去,地里庄稼收成好不好也无所谓,过一天算一天。搬到这里后,离集镇近了,农闲时可以打工挣钱,谁都不愿闲着。

  “搬迁就是搬思想!” 眼前的糯达,正是“搬动”思想的生动典型。

  2018年搬迁至今,这28户拉祜人家不断适应着新的生活方式,思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经济意识和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大家意识到,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行动起来。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吴光达告诉记者,为了让这28户拉祜族人家搬迁之后稳定下来富裕起来,临翔区在这里设安置点时,就引进了临沧壹佰度茶叶有限公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村民就可以到企业就近务工、出租土地和承包茶园,搬迁群众的收入会更加可观。(记者 俸如春 查海霞 阮海燕 张天龙 通讯员 杨中美)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