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步入保山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便映入眼帘。2012年建成的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如今已走过十个年头。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先后荣获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云南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校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真正做到了“传递春风化雨润物之爱,唱好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紧抓队伍建设 稳固特殊教育之本
多年来,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合格、升格、风格”的培养目标,突出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让爱心、耐心、责任心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亮丽名片。
“我们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教学班19个,在籍学生170名。这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教育、康复训练、技能培养,还承担着在校生教育康复、送教上门和全县特殊教育等工作。虽然平时的工作很辛苦,但看到学生们逐渐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悟生活的阳光,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保山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吴星杰说到。
此外,学校将教育教学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涌现出了一批师德标兵以及育人典范,李艳华就是其中的代表。李艳华虽然常年坐轮椅行动不便,却始终尽职尽责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用自己作为教材,鼓励着学生坚韧不拔,永不言弃。2021年,她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代表云南省荣获轮椅篮球女子组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为全校师生做出了表率。
开设特色课程 满足各类学生之需
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从“科学文化知识、康复训练、技能培养”三个方面设置,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律动、绘画手工、思政、民族文化等20余门课程。并设有“超市、银行、移动收费、红绿灯”等模拟教学场所,校内就能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模拟训练。
同时,学校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两方面自主研发多门校本课程,编写了《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1—3册》《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言语康复训练》等校本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学校教师把民族精神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向孩子们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艺、手工、饮食等活动进行提炼、创编,融入美术手工、烹饪等校本课程中,让学校各民族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中华民族知识、风土人情。
强化技能培养 赋予立足社会之能
记者注意到该校教学楼一楼的大厅里,挂着一副苹果树形状的钻石画。“这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三个月时间完成的,画上的每一个树叶分支都代表着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技能培养课程。”吴星杰向记者介绍到。
学生们做的手工作品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全校师生自主开发串珠、编制、钻石画、陶瓷等技能性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各族师生亲手制作完成的串珠、编制、钻石画、陶瓷等作品,在培养各民族学生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尽可能教会各民族学生一项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以阳光的心态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学校自建校以来,学生们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多家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次参加校园爱心义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目前义卖资金已超过4万余元。
学生们做的手工作品
提升思想教育 铸造民族团结之魂
走进教学区域,记者看到学校建立了“安全小卫士”“留守儿童之家”“心灵驿站”“健康加油站”“红色小秀场”五个党员服务驿站。老师将通过在常识、生活、心理、生理以及思想五个方面对各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教育帮扶,全方位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紧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一系列知识讲座、文艺汇演等,将民族团结进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种子埋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通过一起动手制作各民族传统服饰手工作品展示,让我们师生感受各民族传统服饰的韵味。通过对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和昌宁民族分布图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昌宁是中国的一部分,时刻不忘家乡美,时刻铭记中华民族一家亲。通过民族风情长廊的传统乐器、服饰以及小挂件等的展示,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吴星杰表示。
春风化雨润物之爱,必将结出民族团结进步之果。“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这是吴星杰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感受,也是每一位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实习记者 李璐航 保山报道)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