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官渡人系列报道 | 金永才: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3-01-05 16:42:0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今年69岁的老官渡人金永才将乌铜走银与自己的一生紧密联系,把非遗传承视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一锤一凿间,数十年光影流转,他用匠人之心做匠人之事,在官渡古镇开起了“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永才把乌铜走银的发展推至高点,使之成为官渡乃至云南的地域代表性文化艺术品。“一生只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亦是他了不起之处。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金永才自幼喜爱民间传统艺术,对古玩珍品、文房四宝、珠宝玉石和青铜器等情有独钟并有较高的鉴赏识别能力。“小时候我父亲就告诉我,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受父亲影响,金永才18岁开始自学金、银、铜饰品制作,成为一名银匠。1982年,天资聪颖的金永才与乌铜走银传承人李加汝一见如故,便拜其门下系统性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当时制作技艺学徒规矩是三年学徒,三年谢师,但金永才的学艺之路远不止六年。

  拜师14年后,金有才真正学习到乌铜走银的核心技术。“1996年的一个晚上,师父给了我一张泛黄的旧信纸,让我15分钟以内全部记下来。”尽管金永才有诸多疑惑,但眼看着师父紧盯钟表在倒计时,金永才硬着头皮一字一句地记忆起来。“事后我才知道,那是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乌铜走银的秘密。”就这样,几经失传的绝技又得以延续传承。

  “我有责任让乌铜走银走出去”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钻研,金永才在官渡这片土地上创作出乌铜走银作品百余件,主要作品有方鼎、文房四宝、酒器、茶器、香炉、花瓶等,其中《五福捧寿方鼎》《福寿万代赏瓶》等40余个作品获全国金、银、铜奖。从2010年起,金永才作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曾携带作品远赴日本、日内瓦、美国、德国等国家及国内10多个城市进行参展交流,作品被德国柏联中国文化中心、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通过金永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宣传,乌铜走银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金永才的抱负远不止于此。“我有责任让乌铜走银走出去!”乌铜走银在传承方面,有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姑爷的规矩,但金永才深知,乌铜走银这门绝艺不仅属于他个人,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富,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传承它。

  “传承,是匠人的使命”

  一不做二不休,金永才打破传统的传承观念,面向社会广收学徒。在手艺行当里,千百年来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金永才却不这样认为。“不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都在于保护传承人,在于传承人放下身段、转变观念。”金永才常跟徒弟们念叨,“希望你们手艺能好过我,让乌铜走银发扬光大。”金永才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共收徒12人,“传承是匠人的使命,如果身体可以,我想在80岁时再收两个关门弟子。”

  他还将原有的家庭式作坊往公司化发展,首创云南省第一家“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迈进传习馆内,錾子“叮当叮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看着弟子们埋头錾刻的画面,金永才眼中满是期许,心中甚是欢喜。“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这一生做好乌铜走银这一件事就够了。”金永才告诉记者,他希望每一件流传于世的乌铜走银都能让后人读懂这个行当,读懂西南文化历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和方向,希望乌铜走银这项非遗文化能够朝着产业化发展,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金永才坦言,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最忌讳的就是做井底之蛙,而乌铜走银将会联合全国各大高校做设计创新,做年轻人喜欢的非遗艺术品,让非遗文化更具“生命力”。(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罗婧源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