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今年69岁的老官渡人金永才将乌铜走银与自己的一生紧密联系,把非遗传承视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一锤一凿间,数十年光影流转,他用匠人之心做匠人之事,在官渡古镇开起了“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永才把乌铜走银的发展推至高点,使之成为官渡乃至云南的地域代表性文化艺术品。“一生只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亦是他了不起之处。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金永才自幼喜爱民间传统艺术,对古玩珍品、文房四宝、珠宝玉石和青铜器等情有独钟并有较高的鉴赏识别能力。“小时候我父亲就告诉我,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受父亲影响,金永才18岁开始自学金、银、铜饰品制作,成为一名银匠。1982年,天资聪颖的金永才与乌铜走银传承人李加汝一见如故,便拜其门下系统性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当时制作技艺学徒规矩是三年学徒,三年谢师,但金永才的学艺之路远不止六年。
拜师14年后,金有才真正学习到乌铜走银的核心技术。“1996年的一个晚上,师父给了我一张泛黄的旧信纸,让我15分钟以内全部记下来。”尽管金永才有诸多疑惑,但眼看着师父紧盯钟表在倒计时,金永才硬着头皮一字一句地记忆起来。“事后我才知道,那是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乌铜走银的秘密。”就这样,几经失传的绝技又得以延续传承。
“我有责任让乌铜走银走出去”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钻研,金永才在官渡这片土地上创作出乌铜走银作品百余件,主要作品有方鼎、文房四宝、酒器、茶器、香炉、花瓶等,其中《五福捧寿方鼎》《福寿万代赏瓶》等40余个作品获全国金、银、铜奖。从2010年起,金永才作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曾携带作品远赴日本、日内瓦、美国、德国等国家及国内10多个城市进行参展交流,作品被德国柏联中国文化中心、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通过金永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宣传,乌铜走银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金永才的抱负远不止于此。“我有责任让乌铜走银走出去!”乌铜走银在传承方面,有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姑爷的规矩,但金永才深知,乌铜走银这门绝艺不仅属于他个人,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富,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传承它。
“传承,是匠人的使命”
一不做二不休,金永才打破传统的传承观念,面向社会广收学徒。在手艺行当里,千百年来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金永才却不这样认为。“不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都在于保护传承人,在于传承人放下身段、转变观念。”金永才常跟徒弟们念叨,“希望你们手艺能好过我,让乌铜走银发扬光大。”金永才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共收徒12人,“传承是匠人的使命,如果身体可以,我想在80岁时再收两个关门弟子。”
他还将原有的家庭式作坊往公司化发展,首创云南省第一家“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迈进传习馆内,錾子“叮当叮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看着弟子们埋头錾刻的画面,金永才眼中满是期许,心中甚是欢喜。“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这一生做好乌铜走银这一件事就够了。”金永才告诉记者,他希望每一件流传于世的乌铜走银都能让后人读懂这个行当,读懂西南文化历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和方向,希望乌铜走银这项非遗文化能够朝着产业化发展,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金永才坦言,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最忌讳的就是做井底之蛙,而乌铜走银将会联合全国各大高校做设计创新,做年轻人喜欢的非遗艺术品,让非遗文化更具“生命力”。(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