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乌木龙乡: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3-06-19 14:43:1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近年来,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充分发挥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优势和高山休闲避暑区位优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有力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乌木龙乡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巩固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产业,着力提高生态、土地、人才、技术资源利用率。在管护好现有15万亩核桃、4.6万亩茶园的同时,着力实施好“种植一万亩林下魔芋、改造一万亩核桃、培育一万亩有机茶园、种植一万亩野生茶”产业规划,抓好“五千亩水果萝卜、五千亩紫洋芋、五千亩藠头”特色种植,大力推广生态猪、黑山羊等特色养殖。

  同时,乌木龙乡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劳动力返乡就业,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资金支持,打通销售渠道,焕发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2022年9月以来,全乡交售魔芋收入1000多万元,受益农户3900余户,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多万元。

  “乌木龙乡炭山村种植魔芋200亩,每亩魔芋可帮助农户增收6000多元。”炭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忠全介绍。

  促进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

  作为彝族支系俐侎人的最大聚居地,乌木龙乡自然风景秀丽、民族文化璀璨,传统服饰制作和葫芦笙舞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该地也入选为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累计建成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乌木龙乡完善村规民约,以“建三园”“除四害”“清五堆”和“五净一规范”为抓手,重点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让彝乡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乌木龙乡将生态环境优势和彝族支系俐侎人原生态文化有机融合,依托桑沼哩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及干河景区自然风光,强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奋力打造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桑沼哩街”乡村田园旅游新样板,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村民张礼贵是市级非遗项目《龙门调》传承人,2020年,张礼贵在乌木龙村二道桥自然村打造“黑衣部落”特色民宿,满足游客们住农家院、吃农家菜、体验俐侎人民俗风情的乡村生态旅游需求。

  “2022年以来,民宿生意红火,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余人次,营业额达12万元。接下来,民宿的目标就是借助乌木龙乡村田园旅游发展大势,让‘黑衣部落’成为一个声名远扬的特色餐饮集聚点。”张礼贵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张红波)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