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向绿而生逐绿前行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3-05 16:49:5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拉市海候鸟蹁跹。 记者 和茜 摄

  近年来,丽江市以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守护一方净土。

  “这里有一只罗纹鸭!很多年没有见到了。”再次观测到“三有”近危物种罗纹鸭,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资源保护科科长李露云十分激动。

  从事湿地保护工作17年,李露云见证了拉市海湿地面积不断扩大,越冬候鸟从2万多只增加到12万多只。最令她感到高兴的是,湿地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

  “以前村民时常会捕鸟,现在不仅不捕鸟,还给候鸟投食。在游客过于亲近候鸟时,他们也会进行劝阻。”李露云说。

  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舍不得的丽江”迈出逐绿而行的坚实步伐。1998年,云南省批准建立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拉市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为保护高原湿地的生态系统,丽江市取缔拉市海水上旅游活动,持续推进禁渔禁牧、环湖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工作,拉市海湿地保护治理成效明显。

  “湿地生态环境好不好,候鸟说了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瑛说,目前,拉市海越冬候鸟数量稳定保持在10万只以上,累计记录到鸟类341种,占云南省鸟类数量的33.27%,占我国鸟类数量的23.50%。

  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拉市海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纷至沓来。生态保护给拉市海周边群众带来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获得感、幸福感,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今,拉市镇开发了湿地观鸟、特色民宿、民俗体验、田园旅拍等旅游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有序参与旅游业。目前,拉市海湿地沿岸农户户均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

  拉市海重放异彩,是丽江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2023年,丽江市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重点,以创促建,推进丽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以创促转,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以创促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惠民机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在生态治理上做“减法”,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

  2023年,泸沽湖、程海、拉市海、金沙江丽江段水质保持稳定,市控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91.4%,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丽江市、古城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入列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绿美丽江建设有力推进,古城区被评为省级绿美城市,永胜县获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称号,泸沽湖、玉龙雪山景区成为省级绿美标杆典型,中济海体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打卡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绿美丽江更有辨识度。(记者 和茜 通讯员 赵奇旺)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近年来,丽江市以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守护一方净土。

2024年03月05日 16:49

2023年全乡牛油果产量达137吨,实现产值260万元。

2024年03月05日 16:43

把我国打造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4年03月05日 16:42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2024年03月05日 16:31

重点围绕“两河一湖”(东辽河、饮马河、查干湖)及52个严格管控的国(省)控断面所在河湖实施清理整治。

2024年03月05日 16:21

截至目前,怒江州已集中输送2942名群众外出务工。

2024年03月05日 16:17

当天,西山区各街道同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重温雷锋故事,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2024年03月05日 1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对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4年03月05日 16:09

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2024年03月05日 16:05

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2024年03月05日 16:04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