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圆鼻巨蜥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又称‘五爪金龙’,我们得尽快将它放归森林。”日前,一只圆鼻巨蜥“造访”河口瑶族自治县城区小学,县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其进行确认,并立即进行妥善转移和保护,这位“不速之客”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最终顺利回归山野。
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河口县一直是许多物种的“庇护所”。近年来,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经济价值得到有力挖掘,濒危物种受到有效保护,新物种不断被发现。
夏日雨后,云雾散开,沉寂的大山渐渐苏醒,葱茏青翠,充满生机。瑶山乡牛塘村委会护林员李小冰匆匆吃过早饭便上山了。
“巡山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入夏以后,山林间很多野生植物进入快速生长期,所以我们加大巡护频次,重点对违规采挖野生植物和开荒行为进行监督。”对李小冰而言,成为护林员8年,山林间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了自己的朋友,“哪里有棵树、有条沟,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来到山里,看到满山的青绿,那叫一个安逸!”
河口县地处边境,森林面积10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39%,是边境线上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管护好这片森林,当地把辖区分为280个网格责任区,聘请321名熟悉当地情况的群众作为护林员,全面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巡查监管,重点落实林下清除、封禁、固化地块监控,形成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护体系,切实加强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让边疆的山更青、水更绿。
身着迷彩服、背上双肩包、收好照相机,县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站员工平艳梅和队友顶着烈日,一头扎进茫茫大山开启一天的巡护工作。
作为野生动植物“管家”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脚丈量大山,在植物分布区、动物栖息地、候鸟迁飞通道、湿地河流开展巡查巡护,用心用情守护好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要摸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极小种群植物在河口的分布和数量情况,为以后建立生态监测智慧管理平台、强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实现立体化监管打下基础。”平艳梅说,除日常巡护外,他们还会联合护林员不定期到群众家中,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禁食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人人都成为大山的守护者。
据统计,河口县已在重点区域布控红外相机200余台次,设置12个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以及24个值守卡点,多次发现并救助蜂猴、倭蜂猴、熊猴、凹甲陆龟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以来全县共救助野生动物800余只。
如今,全县群众生态环保理念日益增强,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边疆群众的行动自觉,大家共同为青山站岗、为绿水放哨,倾心守护着这片野生动物的“绿色家园”,让分布在辖区内的26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安心繁衍生息。
“生态红线是一条‘高压线’,任何触碰这条红线的行为都会受到制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一直在进行也将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县林草局局长王富超说。
河口县始终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理念,建成全国首个县级极小种群植物园,让260余种植物顺利入住;成立脆弱生境野生植物河口研究基地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完成天星蕨、华盖木、喙核桃、大围山梧桐、云南兰花蕉、云南金花茶等40余种极小种群及古老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和回归实验;发现大围山梧桐、素功莲座蕨等新物种,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灰孔雀雉……
万物共生,美美与共。如今的河口,天清秀、山连绵、林翠绿、水清澈,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尽显边疆生态之美。在绵延193公里的边境线上,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3.15%,这片天然氧吧也成为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的天堂。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梁忠琼
2024年07月02日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