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建引领产业兴

来源:云南日报 2020-12-08 16:19:0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建引领产业兴——昭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昭通市供销合作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在全市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和扎实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中,积极探索出一条“支部建在合作社、党建引领产业兴”的增收致富之路。

  “支部+合作社” 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山坡上,在昭阳区靖安镇西魁梁子5万亩“洋芋帝国”高标准基地里,一台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来回穿梭,务工群众正忙着将出垄的马铃薯筛选、装袋并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跟着合作社干,土地流转有租金,每天干活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一年下来净收入少说也有八九万元,我和妻子都不用到外面打工挣钱了,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正在分拣装车的洪业华笑容满面地说。

  50多岁的洪业华是昭阳区靖安镇松杉村民小组村民,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10年了,收入不错,女儿嫁到四川宜宾,17岁的小儿子今年刚考上城里的高中。家里的10多亩山坡由村里统一流转到合作社,他和妻子都在合作社里做工。“每年种什么品种,怎么种,种出来怎么卖,一切都由党支部和合作社做主,比自己单干强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方式,洪业华很满足。

  “由党支部出面组织,将土地以每亩150元的价格由村两委统一流转给西魁洋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每年除获取土地租金收入外,年底还有利润分红。村里的男女劳力全年除农闲外都在合作社打工,平均每天有80元工资,每个劳动力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实现了三种收入。”靖安镇松杉村党总支书记、西魁洋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石富介绍。

  西魁洋芋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靖安镇专业从事马铃薯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合作社,2013年7月成立,现有社员259户1103人,带动松杉村6个自然村627户农户发展马铃薯种植。合作社以实施马铃薯繁育和种植商品薯为主,建立了种植基地1132亩,几年来每年均实现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

  马铃薯是昭通市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广大山区群众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按照“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定位,昭通市以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三个全覆盖”为抓手,按照“一走廊、两中心、六片区”的空间布局,着力建设涉及昭阳、靖安两县区相邻乡镇5万亩“洋芋帝国”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全市300万亩洋芋种植。

  2020年,昭通“洋芋帝国”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超过3吨,比常规种植亩产产量翻了一倍。

  产业跟着支部走,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绥江县新滩镇已发展合作社17个,实现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全覆盖,贫困户入社率达100%;巧家县金塘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真正实现了合作社的高度组织化,确保了菜农的利益最大化……

  “党员+产业”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带头,致富不愁。

  进入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一把伞村民小组,仿佛进入竹的海洋。这里山峦叠嶂、竹海碧波,森林覆盖率高达76.9%,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降雨量1220.8毫米,非常适合方竹生长。

  “盐津一把伞所产出的竹笋品质好,纯天然无污染。”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竹资源和自成一体的种植技术,成为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响当当的品牌。

  “自从通了村组公路后,一把伞37户村民靠卖竹笋年收入最多的有2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七八万元,户均收入超过15万元,这得感谢我们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村民口中的带头人叫何延均,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守着‘金山银山’还外出到处打工,关键还是没有看到自身的发展优势。”谈起一把伞的过去和现在,55岁的何延均介绍,虽然一把伞适合竹子生长,但过去路不通,竹林管护也不到位,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过的却是苦日子。他说,路没修通前,村民们一大早采挖100斤竹笋,背到10多公里的山下集镇上,再被收购商压级压价,一天辛辛苦苦只能卖得一两百元,还不如外出务工。

  “脱贫攻坚战中,政府修通了从集镇到一把伞的通组公路,小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路通了,竹笋质量又好,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购,价格还比集镇上高出一倍。”在外打工多年的何延均和村里的另外两名党员商议,把乡亲们组织起来成立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们通过发展竹产业吃上生态饭,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6月,盐津一把伞37户村民成立了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选举何延均为法人代表。合作社成立3年来,在竹产业种植生产、销售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个统一”,现在已发展社员65户,覆盖附近5个村民小组545户17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478人。2019年,仅竹产业一项,入社群众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我曾去过天津、河北、浙江等地打工。后来尝试着转包一些小工程,还到陕西西安等地做工程,赚了点钱,日子也过得安稳。可是回到家乡,看到左邻右舍日子过得很辛苦,就想着如果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那就更好了。”2019年6月26日,永善县 “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员面对面”座谈会上,30多岁的桧溪镇源胜村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安元,分享自己从一个打工仔到带领乡亲们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的致富故事。当天,来自全县不同乡镇的5位党员致富带头人分别讲述了他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故事。

  “党建+产业链” 以品牌化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

  “我家3人入股银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养蜂,去年7月份分到1200元红利,今年又分到3000元,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赤水源镇银厂村赵家湾村民小组村民岳远祥乐呵呵地畅想着美好生活。

  在银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养蜂基地,养蜂致富能手王国群正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取蜜,屋檐下、田埂上、道路旁摆满了或圆形或方形的蜂桶,辛勤的蜜蜂将静谧的小山村“闹”得充满生机。

  银厂村曾经是镇雄县赤水源镇深度贫困村,全村22个村民小组1755户6548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9户2976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村户数和总人口的33.5%、45%。由于村内沟壑纵横、群众依山而居,村集体没有龙头企业,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玉米、马铃薯种植及猪牛羊养殖,收入结构单一。

  自2017年底以来,该村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推行“党建+产业”模式,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新路子,谋划布局了千亩竹子、千亩蔬菜、千亩中药材和百桶蜜蜂、百亩榛子、百亩刺老苞的“三千三百”产业。同时,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能人加入到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产业,呈现出“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态势。通过3年来的不懈努力,银厂村现有方竹6000亩、蔬菜1500亩、中药材2013亩、蜜蜂600桶、榛子800亩、刺老苞100亩,多种产业成为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这里是贫困村,我们以‘党建+产业链’模式,以良种良法促进标准化生产,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惠农政策、协调服务、示范引导作用融入产业发展中,如今银厂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村。”镇雄县赤水源镇党委副书记廖辉自豪地说。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经营主体,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党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采取“党建+产业”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统领经济发展的优势,真正把党的惠农政策、协调服务、示范引导等落实到产业发展中,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村党支部带领我们成立合作社之后,不仅让我们成了合作社的成员、股东,还让家里的白茶销路更有保障了,每亩地能收入10000多元。同时,我还能在合作社的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在镇雄县罗坎镇坤农白茶基地,50多岁的大庙村村民郭方英正在茶树地里锄草,2016年,她把家里的3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再到合作社打工,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镇雄坤农白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鲁绍坤介绍,镇雄县阴雨多雾,非常适宜白茶生长,镇雄罗坎镇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摞荒。为盘活闲置土地,2018年,鲁绍坤联合几名外出务工党员回乡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白茶产业。通过3年的发展,合作社白茶基地已经由最初的500亩发展至9628亩,带动1045户农户4985人从事白茶产业。人均年收入四五万元。由于生态无污染,镇雄白茶已成市场的抢手货。

  像鲁绍坤一样,通过党员能人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昭通市供销合作社的一条成功之路。鲁甸县江底镇地处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带,2013年,鲁甸江底镇水塘村党员赵伦流转土地190多亩,引进7000多棵蒙自金丝小蜜枣进行试种成功后,他动员村里的干部群众,采取贷款、土地入股及集资开发等多种形式,牵头成立亨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50多户,并于2015年成功注册了“江底小蜜枣”商标,解决周边20多户贫困户群众常年就业。今年合作社小蜜枣产量突破10万斤,收入超过300万元,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记者  蔡侯友  沈迅)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