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 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来源:新华社 2021-04-19 15:22:5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4月的拉萨,春天如约而至。86岁的仁增老人每天都要到布达拉宫广场走走,晒晒太阳。这里正对布达拉宫,周围绿草、碧水、喷泉,环境清新幽雅,令人神往。

  布达拉宫广场建成于1995年8月,是1994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62个援藏项目之一。

  20多年过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方针,在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根据形势变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西藏已实现社会历史进程的伟大跨越,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藏屹立在世界之巅。

  奠基

  走在西藏各地大街上,常能见到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北京路、广福大道、上海路……看似并不起眼的路名,诉说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对口援藏机制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今年63岁的车明怀在藏从事了30多年教育、宣传、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曾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见证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进程。

  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西藏社会面临各种复杂局面。为了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西藏政策,1994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会议制定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

  做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重大决策;

  在政治上鲜明地举起与达赖集团斗争的旗帜;

  确定了包括交通、通信、农牧业、社会事业在内的62个重点建设项目和8项优惠政策。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西藏的实际出发,统一了西藏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中央西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车明怀说。

  起航

  20世纪90年代,家住拉萨吉崩岗社区的仁增,成为拉萨市建筑三队的工人。“那时候住土木房,雨天漏水;一个院子只有一个旱厕,因为没有下水道,整个院子特别臭。”她回忆说,“虽然这样,但每天有用不完的劲,因为生活是有盼头的。”

  经过拉萨市政府和北京援藏的3次投资、改建,吉崩岗社区已实现电网入地、环境美化亮化、自来水入户等,道路硬化、绿化工程也相继完成,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从1995年到2000年底,中央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的省市投资40亿元建设了62个援藏工程。其间,国家又投资8.8亿元落实了668个援助合作项目。”车明怀说,“这些项目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1世纪初,西藏又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经过6年时间的艰辛与努力,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这条横亘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极大缓解了“进藏难”问题,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刚通火车时,拉萨车站周边还是农田,火车站显得十分雄伟。这几年,柳吾新区迅速崛起,车站周边已是高楼林立,火车站几乎淹没其中。”拉萨车站客运运转车间工作人员斯郎卓玛笑着说。

  2003年,西藏现代产业开始起步,截至2011年底,第二、第三产业已占到GDP总额的87.7%,西藏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资金4.6亿元,初创了一批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

  “‘一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符合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的孙勇看来,党中央对西藏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标志着党的治藏方略日臻成熟。

  前行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西藏的各项政策不断做出调整,只要西藏各族人民需要的,做到有求必应;只要对西藏发展稳定有用的,做到百分之百支持。

  2015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在世界屋脊上打响。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

  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推进,玉麦乡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在国家支持下,玉麦乡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通玉麦公路改建工程沥青路全面完工,随着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乡,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经过三次搬迁,现在的玉麦乡已建成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年人均纯收入34012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965个,11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2019年底,西藏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村里建起了农贸市场和农机维修店,还要建苗圃、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那曲市色尼区幸福新村村主任赤列罗桑对全村的未来充满信心。2017年,浙江援助那曲启动建设色尼区首个现代化易地安置小区——幸福新村。

  今年43岁的索巴塔次来自昌都市丁青县,去年在县人民医院免费筛查中确诊为包虫病患者,经过手术目前已经痊愈。他说:“幸亏有‘健康扶贫’政策,我能免费检查、免费治疗,住院不用垫付一分钱,不用担心因病返贫。”

  2020年,西藏全年经济增长7.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现在,我们全村群众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49岁的罗松旺堆曾担任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只要坚定跟党走,未来幸福的日子就像流水一样,永远流不完。”(记者 陈尚才)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