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20世纪20年代,《国际歌》开始流传于中国,30年代初,随着到滇桂边界开辟工作的红军干部的脚步,《国际歌》进入富宁,并被译为壮语版传唱至今。
1935年2月,红军干部覃永盖奉命到花甲地区加强宣传和组织革命工作。在花甲及周边村寨一户户串访,与贫苦百姓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风俗习惯,宣传共产党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号召群众跟着红军闹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反对苛捐杂税等。
花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外部交往不多,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能说汉话的人寥寥无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后,覃永盖根据花甲地区壮族多、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的特点,决定采取唱革命歌曲和对唱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和进步青年进行革命宣传教育,激发他们的斗志。同时,针对花甲地区群众绝大多数不懂汉语的情况,决定将一些革命歌曲译为壮语,方便群众学习传唱。
覃永盖首先选择翻译《国际歌》这首充满理想、充满斗志、充满希望的共产主义之歌。覃永盖潜心翻译,逐字逐句推敲,反反复复修改,一遍一遍试唱,终于完成了《国际歌》的翻译。之后,覃永盖将进步青年召集到秘密活动地点,开始教唱壮语版《国际歌》。随着庄严雄浑的歌声响起,越来越多的青年聚集到革命的旗帜下,花甲地区革命武装蓬勃发展,花甲赤卫队、那耶赤卫队逐步壮大。他们公开打出革命旗号,镇压了附近村寨的地主恶霸,攻打国民党花甲区公所,击毙区长汤焕文夫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区乡政权,扩大了共产党在花甲及其周边村寨的影响。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壮语版《国际歌》逐渐在富州大地传唱开来,它激励着更多的边疆各族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困苦,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了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事业。 (记者 常旭辉 整理)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