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东方红》《南泥湾》《十送红军》这些人们熟悉的歌曲,来自民间传唱百年的民歌小调,满载革命岁月记忆,传唱至今。
非遗“讲述”建党百年历程
红彤彤的剪纸长卷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文化馆办公楼的最东头一直铺到了最西头,描绘了建党百年历程,凝聚了安塞区五位剪纸艺人90余天的心血。等6月15日装裱完成后,这幅百米长卷将择日在安塞区体育场展出。
俗话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只造型美观,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馆馆长殷宇鹏说,为庆祝建党百年,五名经验丰富的巧手妇女创作了“红船起航”“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延安十三年”“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10大主题,共91幅作品为党献礼。
每个主题、每个场景、每个形象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往剪纸创作以民俗主题居多,这次涉及党史,我们格外慎重。”在陕西工艺美术大师陈海莉看来,创作百米长卷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非常有意义。
歌谣传唱赤子情民族魂
“东方红,太阳升……”陕北民歌《东方红》,唱出了陕北人民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款款深情,成为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红色经典。
国家一级演员、陕北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荣说,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陕北民歌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陕北民歌常被老百姓用来寄托革命情感,组合起来可以成为一部完整的革命史诗。
延安时期也是陕北民歌一次大发展时期。1939年起,鲁艺音乐系师生开始了民歌采集活动,仅到1942年底,就采集民歌2000余首。经过音乐家们的改编、创作,诞生了《黄河船夫曲》《南泥湾》等众多充满陕北民歌元素的新民歌,激发人们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热情。
“在当时,红色歌谣遍布中华大地。在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专列一项陕南歌谣(包括红军歌谣),传承保护陕南地区的红色歌谣。”陕西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撒小虎说,陕南红色歌谣从产生之日起便广泛传唱于鄂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等地,在人民群众中代代口头流传至今。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自1938年从延安走来,红色精神一路指引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创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延安时期,民众剧团始终以“唤醒民众、一致抗日”为己任,用秦腔艺术的“旧瓶”,装了抗战生活的“新酒”,创作出《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大家喜欢》等剧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延续文艺为大众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用秦腔歌唱火热生活。被称为“西京三部曲”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书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轰轰烈烈张扬小人物的生命力量而引发观众心灵共振。
撒小虎说,非遗中的红色印记不仅是经典作品,还有革命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创作热情和精神,值得当下的每个文艺工作者传承。
(记者 蔡馨逸 孙正好)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