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新华社天津1月14日电 题:小小机票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宋瑞
随着春节越来越近,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人潮涌动。然而,准备登机起航的乘客们,可能很少了解自己手中小小机票背后的故事。
候机厅外,天津空管分局雷达导航室副主任胡凤亮从清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即将着陆的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跑道一端,24根橙色支架构成的“阵列”一字排开。胡凤亮迎着寒风,认真地查看这个“橙色阵列”的运行环境和状态。
胡凤亮说,这个“阵列”的“学名”叫航向信标天线,能够为即将降落的航班提供对准跑道的水平引导信号。它和提供了与地面成3度角坡度信号的下滑信标以及测距仪等设备一起,共同铺就出了一条精确的隐形“下滑道”。民航客机的飞行员就是沿着这条“下滑道”稳稳降落,为整个飞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着陆过程是飞行过程中最复杂、最危险的阶段,飞行员往往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有了这些导航设备在前做引导,即便在能见度比较低的天气状况下,飞行员也可以按照仪表的指示对飞机进行方向和角度的调整,从而安全降落到跑道上。”胡凤亮说。
除了“橙色阵列”以外,胡凤亮与组内工作人员每天还要与形态各异的雷达导航设备打交道。为飞机提供方位信息的“白色蘑菇”——“51阵子”、视程覆盖方圆400平方公里的二次雷达……这些“信息收集员”,就是帮助航空管制员引领飞行员“穿透云层”的“千里眼”。
在空中,放眼望去尽是无际的蓝天与云朵,飞行员们想要辨别路线、顺利飞抵目的地,只能依靠雷达导航系统来引航。为了保障乘客的飞行安全,天津空管分局的技术保障人员每天要对13个雷达导航站台进行巡检,一圈下来要花两三个小时;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无论旭日初升还是夜幕降临、“三伏”酷暑还是冬日严寒,必须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直到设备运转恢复如常。
巡检至机场西侧,这里耸立着一座视程覆盖整个机场,能够观察跑道、停机坪上飞机和车辆活动情况的场监雷达。雷达上的天线快速旋转着,俨然是守卫机场的忠实“岗哨”。
然而,“岗哨”也有“停转”的时候,不久前这座场监雷达就出现过故障。胡凤亮说,为了迅速修复设备,雷达导航室人员毫不犹豫地冲进寒风中,爬上了25米高的设备顶端平台。“寒风凛冽,吹得脸疼。即使戴了手套,时间长了也是连工具都握不稳。”胡凤亮说,抢修结束回到室内后,自己的双手就像是红彤彤的“胡萝卜”,过了好久才渐渐缓过劲儿来。
春运期间航班旅客增多,为了保证设备运行正常、旅客顺利回家,虽值冬日严寒,雷达导航室每日早、中、晚还要各增加一次设备巡视,24小时都有技术人员在机场值守。此外,他们还针对特点不同的设备设置了“个性化考卷”,通过专项检查、走访巡视,预防设备故障。
“雷达导航设备能够为飞行员和管制员充当‘千里眼’、消除潜在的飞行冲突风险,关系着机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只要有一架飞机在天上,我们就一定会坚守岗位。”胡凤亮说。
“雷达已识别,信号无干扰。”寒冬里胡凤亮这句简单的报告,是默默守护起降航班的雷达导航人对归家旅客最深情的告白。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