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晨曦微露,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东湖湿地,芦苇飘荡,水鸟群集。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东大荒”。
25年来,黄河“几字形”的底端,一直持续着一场“退耕还湿战”。在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恩和乡亲们的努力下,一片4600多亩的黄河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初现成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一个珍稀鸟类频频出现的“鸟类天堂”正在形成。
陈桥东湖湿地属黄河背河洼地,难出粮食,一度成为围湖造田的重点对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片湿地的芦苇荡只剩下二三百亩,成了百姓们随意倾倒垃圾的“苇子坑”。
“当时鸟也走了,水也污染了,非常心疼。”刘继恩说,“小时候我们经常在这里捉迷藏、摸鱼,这是我儿时的乐园。”
1996年,刘继恩上任陈桥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让这片湿地重回自己儿时的模样。他自掏腰包,将被围湖造田的耕地返租下来,今年扩300亩,明年扩500亩……积蓄逐渐全部投进了这片土地。土地承包下后,他又借来当时封丘县唯一一台挖掘机,围着湿地挖了一条深沟,阻隔人进入。“人退鸟进,人走了,芦苇才能重新长起来,鸟才能回来。”刘继恩说。
“当时老婆、母亲、哥哥都不同意我把钱用在这荒坑上,家里经常闹矛盾。”刘继恩苦笑道,那时,他经常一遍遍围着湿地走,走到水边,往草窝里一躺,看着水面,听着鸟叫,心里才觉得开阔。
2000年,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徐海珠告诉刘继恩,他所保护的湿地是“地球之肾”,他做的事十分有意义。自那之后,刘继恩更执着了,养成了每天去湿地巡逻的习惯。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芦苇日渐茂盛,水面开始变清,水鸟也飞回来了。
保护逐渐增多的鸟类成了当务之急。“环境好了,打鸟的也多了,我制止、训斥,没收他们的工具,得罪了不少人。”刘继恩说,他意识到保护湿地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村民们的认识必须转变。
他用村里大喇叭号召村民爱鸟护鸟,让学校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课,在爱鸟周发放宣传册,挨家挨户宣传。在日积月累的影响下,不仅村里打鸟的人没了踪影,村民们还自发地驱赶外面来的惊扰水鸟的人。
如今,研究这个“鸟类天堂”,让其对水鸟更加“宜居”,成了新一代湿地管护人的工作重点。
2015年,刘继恩的侄子刘东洋回乡接下了保护湿地的工作。“2013年我们这里就有鸟友来拍鸟了,他们听到鸟叫声,就能分辨出是什么鸟类,当时我觉得很神奇。”刘东洋说,如今,听音辨鸟,已是他的“常备技能”。
青头潜鸭、震旦鸦雀、大鸨、黑鹳……一年四季,陈桥东湖湿地中的鸟类可达150余种。刘东洋建起了鸟友群,面向全国鸟友发布湿地的鸟类动态,并与科研单位合作,将每日的观测数据和照片共享给鸟类专家。
2020年4月,一只由刘东洋发现并 “一手奶大”的青头潜鸭在陈桥东湖湿成功放飞,这只“豫头青”是国内首只人工辅助孵化的青头潜鸭,意味着这片湿地已经具备了这种极危物种的生活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湿地周边生活的人们都知道要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这里已经是真正的‘鸟类天堂’。”刘东洋说。(记者 任卓如 刘高阳)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