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许建初教授向青年代表们介绍情况 供图
7月6日,参加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的20位青年代表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与科学家专业团队的带领下,驱车进入红河县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下称“山地未来”),进行了为期1天的“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参观学习课程。
在“山地未来”主任许建初教授带领下,探索活动首先从认识干热河谷萨王纳明星树种开始。
远处的大树是红河土生土长的攀枝花(木棉),成排成行的是爪哇木棉、美丽异木棉。
许建初教授特别兴奋地介绍起来自非洲稀树草原的宝贝:12株非洲金合欢已呈现平顶的树冠,据说它们是长颈鹿的最爱。眼前,猴面包树也已慢慢成林。这些成了“山地未来”入口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许建初教授带领大家徒步到荔枝王种植基地、沉香大道等地,参观为生态修复而引进的名特优种质资源,零距离体验乔灌草立体种植的生态修复。
来到“山地未来”的产品陈列室,青年代表被天然纺织纤维吸引。牛角瓜纤维晶莹剔透,爪哇木棉果荚又粗又长。牛角瓜纺织面料柔软得像羊绒,科学家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撒哈绒”,寓意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羊绒。
走进“山地未来”依山而建的阶梯教室,许建初教授开始以“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讲授理论知识。从地球的起源,讲到地球是个超级生命体的“盖亚假说”;从人类农业文明的演替,讲到全球变化,他特别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气候变化与生态退化的双重挑战。他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两条途径:一是弘扬与传承民族生态文化,二是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机制创新。
这次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将帮助青年代表们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出中国声音。
营造COP15青年生态林也是这次科学探索的一部分。
青年代表们分成非洲、亚洲、美洲与云南特色组,走入泥泞的山地,分别选择各自区域的特色树种进行种植。
云南特色区的树种包括攀枝花、白花羊蹄甲、余甘子等,亚洲区的树种包括爪哇木棉、芒果与印度醋栗,非洲区包括猴面包树、乳油木与牛角瓜等,美洲区包括美丽异木棉、牛油果和南美油藤等。
许建初说,种树课程是为了让大家体验到生态修复的不易。他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胸怀全球,了解世界各地的物种多样性,探索生态修复的创新模式。
据了解,占地面积3300亩的“山地未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红河县人民政府共建。
“山地未来”基地立足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背靠大羊街哈尼梯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循环农业创新与组织机制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产业,示范山地未来发展全球模式。
“山地未来”筛选了芒果、荔枝、澳洲指橙、美洲妈咪果、爪哇木棉、非洲乳油木、余甘子等热区特色经济林果,年生产优质苗木100万株,开发柱花草与牛角瓜等饲料植物新资源,形成以热带经济林果与植物蛋白饲料为地表覆盖的“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
参与此次活动的青年代表庞清云说:“‘山地未来’的理念对我很有冲击力,它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面向全球层面的生态保护。实地种树后,我真正体验到一棵树从成长到成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次课程让我进一步领会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保护理念。”
(记者 刘子语)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