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云南碧水保卫战交出优异成绩单 4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考目标
2022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集中攻坚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以此为牵引,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经过全省上下的积极努力,取得丰硕成果,4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考目标。其中: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1.6%;国控劣Ⅴ类断面由7个减少为3个,省控由16个减少为10个,降幅明显。地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7%。
2月21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022年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成效进行发布和解读。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0个标志性战役,其中8个涉水,包括:湖泊革命攻坚战、长江流域(云南段)保护修复攻坚战、珠江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攻坚战、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攻坚战、重度污染水体脱劣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督促省直有关部门牵头划定“两线三区”,制定“一湖一策”和“一河一策”,系统、精准发力。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更加具体,部署更加系统、举措更加精准、成效更加凸显。
2022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积极践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不断适应水生态环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抓住截污治污、减少污染负荷这个关键核心,结合职能职责研究制定,推动一系列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形成一套水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按时序、按要求推动碧水保卫战各项工作,聚焦“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持续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按照“一个断面一个实施方案”和“一个断面一个工作专班”的要求,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州(市)科学制定脱劣方案、组建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形成“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条块结合、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建立并运用汇报约谈、水质通报、工作督办、公开曝光四项制度,及时发现并督促水质变差断面整改落实,提供技术帮扶指导,加密7个劣Ⅴ类国控断面水质监测分析预警,编制报送云南省劣Ⅴ类断面清零攻坚水质监测日报、月报、水环境状况分析简报等,加快推进劣Ⅴ类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2022年,全省516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451个、占87.4%,比上年增加2.9个百分点;水质劣于Ⅴ类的断面13个、占2.5%,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牢固树立“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精准治湖”理念,我省对九大高原湖泊的空间管控更加有力,截污治污稳中有进。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聚焦污水垃圾治理,落实“退、减、调、治、管”要求,密切关注湖泊水环境现状、深入分析研究水生态形势,按照“问题导向、系统施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原则,指导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2022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定向好。与2021年相比,阳宗海全湖平均水质由Ⅲ类好转为Ⅱ类,洱海水质连续3年评价为优。
2022年以来,我省持续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推进风险排查机制建设,从严审查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强化水质监测分析、着力改善水源水质推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在全面完成“千吨万人”和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批复的基础上,对未划定或划定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持续开展省级技术审查,2022年对州(市)上报的27个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开展审查,其中16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通过了技术审查。根据全省已批复的乡镇级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结果,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排污许可、尾矿库排查、道路信息等专项工作成果利用,对全省在用的乡镇级及“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数据分析,初步完成水源地径流区范围内疑似环境风险源的识别。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源头治理”方面,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紧盯工业园区水污染、城市黑臭水体及医疗机构废水、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目标任务,以严格高效、精准治理的措施持续用力,全面提升固定污染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全省“3815”战略发展部署,下一步,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将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治理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并重,扎实推动涉水标志性战役实施,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让更多“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美景重现。(记者 胡晓蓉)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