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广西推进石漠化治理一线见闻

来源:新华社 2024-04-07 15:26:3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一场春雨过后,广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从“地球之癌”到绿水青山,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同时紧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岩溶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好转。

  记者从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山头眺望,漫山遍野的剑麻蓬勃生长,附近山头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块。不少村民在收割剑麻叶,拉到不远处的剑麻制品厂处理。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焕发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剑麻耐旱耐贫瘠,十分适宜在石漠化山区生长,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全镇已种植2.5万亩剑麻。”旧城镇镇长王道维说。

  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集中分布区的南部核心地段,石漠化土地分布在河池、百色等10市78县(市、区)。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扩展趋势。

  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不少地区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让裸露的山地披上绿衣。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凤翔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焕发生机。“我们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加强监管监测,全面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猴子、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大化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营林站站长覃林峰说。

  水土保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通过建设水库等措施,持续减缓水土流失速度。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喀斯特石山纵横、沟壑遍布,形成上千个山弄,储水难、用水难成为当地发展瓶颈。当地在深圳帮扶下建设王烈水库,为石漠化治理等提供稳定水源。“过去经常面临季节性缺水,这个水库的修建,为植树种草、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提供了‘水动力’。”七百弄乡党委书记韦勇臻说。

  在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点,连片作物郁郁葱葱。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说:“以前这里是零碎的坡地,只能种玉米、甘蔗,治理后亩产值超万元。”村民唐世德也说,如今,丢荒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他家4亩地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一年增收四五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推动治理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与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记者 何伟 黄庆刚)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同时紧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岩溶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好转。

2024年04月07日 15:26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近日印发。

2024年04月07日 15:20

加强和规范民用运输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助力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04月07日 15:17

芬芳四月,我国由南向北渐次掀起植树造林热潮。

2024年04月07日 15:15

2024年下半年,钢铁等行业将开展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及月度存证工作。

2024年04月07日 15:07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四个转变”,生态保护修复正在成为资金密集“吸金”领域。

2024年04月07日 15:00

河北唐山近日一次性投放钢铁运输电动重卡200辆,至此,该地区电动重卡保有量突破1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2024年04月07日 14:47

高原之上,随处可见农牧民们犁地、翻土、施肥和栽种的劳作场景,田间地头,机器声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2024年04月07日 14:35

从总体要求、划定范围、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工作要求4个方面对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作出了部署安排。

2024年04月07日 14:22

连日来,昭通市盐津县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播景象,群众趁着大好春光,抓紧时间进行玉米播种。

2024年04月07日 14:1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