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负碳产业二氧化碳变身新能源原材料

来源:人民日报 2024-06-12 15:57:5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制造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碳酸酯需要用到甲醇,通过传统工艺制造甲醇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且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如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原材料来制造甲醇,实现零碳乃至负碳生产?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一条绿色负碳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据介绍,石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集后,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甲醇,随后通过系统管廊进入下游装置,用于制造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光伏膜材料等,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的负碳产业链。

  那么,这个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记者近日走进徐圩新区盛虹石化产业集团的生产现场。

  眼前的石化基地犹如一片钢铁森林,到处是铁塔、管道、反应釜和烟囱。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一座高高耸立的烟囱说:“这是石油炼化装置的烟囱,我们对其进行改造后,可以捕集废气里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甲醇生产基地。”

  跟随工作人员,记者来到甲醇生产基地。“二氧化碳被输送到这里后,通过预处理脱硫、提纯,浓度由80%提升至90%,然后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制成粗甲醇。”工作人员介绍。

  一座高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负责人吴昂山介绍,这座塔高60多米、直径2米多,是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的主设备之一——主精馏塔。“我们将粗甲醇输入塔内,转化为精甲醇,最终用于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吴昂山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转型,盛虹石化引进绿色甲醇合成工艺,探索进行“碳捕捉”升级改造。“国外的项目年产能只有千吨级,为了让设备满足企业10万吨级产能需要,团队对其进行扩容,提高安全标准,并因地制宜进行工艺的升级融合,最终补足下游产业,形成了完整的负碳产业链。”吴昂山说。

  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以回收15万吨二氧化碳,生产10万吨甲醇,可生产5000万平方米的光伏膜。吴昂山说,这些光伏膜形成光伏面板后,每年可产出60亿至90亿千瓦时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积极发展绿色负碳产业,大力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项目。当地相关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将有效推动石化园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责任编辑:杨莉昆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6月1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024年06月12日 20:10

如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原材料来制造甲醇,实现零碳乃至负碳生产?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一条绿色负碳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2024年06月12日 15:57

为更好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滇缅“万千百”技能人才培养行动应时而发

2024年06月12日 15:30

6月12日上午,我国西南沿边铁路的重要项目——云南文山至蒙自铁路州界隧道斜井破土开挖,标志着文蒙铁路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也预示着西南沿边铁路网建设取得重要

2024年06月12日 15:25

今年1月至5月,海关监管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230万吨,同比增长31%,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开行共3076列,同比增长30.6%。

2024年06月12日 15:20

2023年,禄丰市花卉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13.5亿枝,产值14.6亿元,鲜切花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楚雄州第一位。

2024年06月12日 15:04

积极优化服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用实际行动擦亮了“国门名片”。

2024年06月12日 11:44

近日,云南省商务厅、中国信保云南分公司在昆明共同举办跨境电商政策宣讲会。

2024年06月12日 11:32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4年06月12日 11:27

传统花卉、中草药集市及国际商贸展精彩纷呈;保山小粒咖啡主题展、南红玛瑙展、乡镇特色展、本地摄影作品展等文艺文化展演活动轮番上演……

2024年06月12日 11:2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