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3月22日,云南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凯旋归来,队伍里,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医疗队由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壮族、瑶族等6个民族的医护人员组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哈尼族护士长吕佩颖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我们义不容辞,在祖国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亲如一家的手足同胞。”
冬去春来,蓝天白云下,繁花盛开。在红河州,到处都可以看到各族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和谐画面。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交汇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画面,展现出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历史巨变。
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作出决定,命名红河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决定指出,“红河州的生动实践,探索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边疆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创建之路,为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贡献,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红河州永恒的工作主题。”州委书记姚国华表示,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在红河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凝聚起红河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场春雨过后,蒙自万亩石榴园迎来了春耕最忙碌的时节,果园竖着的宣传展板上,一颗颗鲜红的石榴籽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形象、贴切地反映了红河各族儿女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生动画面。
红河州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在3.2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世居着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布朗等11个民族,常住人口474.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1.18%,有3个自治县、5个民族乡。
早在1951年,红河州各族各界代表就庄严地签订了《团结爱国公约》,表明了维护边疆民族团结、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红河州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作为自治州永恒的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有力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红河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年来,红河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工作,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起谋划、一起推进。
行走在红河两岸,不难发现,无论是红河州全域的高质量发展,还是村村寨寨旧貌换新颜,都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的,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与行动。可以说,在红河州广袤的大地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红河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和谐共进是文明的基因也是文化的自觉,是历史的底蕴也是未来的道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红河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张喆介绍,2016年以来,全州已创建国家级示范县1个、示范单位2个,省级示范单位110个。“民族团结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只要用心呵护和谱写,就能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交响乐章。”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一分钟,10.8吨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分钟,创造工业产值32.54万元;一分钟,30余名越南边民从国家级口岸河口进入中国……《看新时代·红河一分钟》短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红河大地的沧桑巨变,一经上线,就获得无数网友点赞。
今天的红河,已经进入到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之所盼。紧扣发展这一关键,红河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红河发展提出的“四个更大贡献”要求和“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发展思路,深入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二位,经济总量居我省第三位,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夕阳西下,山寨炊烟腾起,厨房里新鲜的食材犒劳着劳作归来的拉祜人。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外人看来平常无奇,却凝聚着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扶贫工作队队员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心血与汗水。“始终把拉祜族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拉祜族群众掉队。”从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的原始社会,到一步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拉祜山寨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今,扶贫工作队员的铮铮誓言已变为拉祜寨脱贫奔小康的生动画卷,镌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红河州把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县,近3年来,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涉农整合资金118.2亿元,强力推进南部地区综合扶贫开发、集中连片综合扶贫等工程,民族贫困地区整村推进、整族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金平拉祜族(苦聪人)、布朗族(莽人)、红河县垤玛三村、绿春县黄连山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跨越式”改变,条条公路通村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漂亮的钢筋水泥房。
到2019年末,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个深度贫困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望实现五县脱贫摘帽;全年稳定实现427个贫困村退出,34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24.3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全州整体性脱贫目标可期。
幸福生活比蜜甜
红河州一中、红河技师学院建成,南部6县实现高中免费教育;全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两保合一”;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驻场演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与意大利结缘;“平安红河”“法治红河”建设深入推进,和谐稳定大局更加巩固……近年来,红河州坚持在发展中增进人民福祉,持续推进以教育、医疗、文化、法治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各族人民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对民族团结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昨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阿细人的幸福生活比蜜甜。”这是来自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弥勒市可邑村毕摩刘家盛的一段迎客词。自从可邑村成立文艺队、开发旅游业,刘家盛见证了村寨的变化,“阿细文化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通过保护和发掘,找到了阿细文化的新内涵,才有了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可能。”
在红河,刘家盛们的民族团结之歌常唱长新,靠的是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靠的是各族群众的和衷共济、守望相助。
“现在,村里的彝、汉两族同胞一起发展产业、一起庆祝佳节,就像一家人。”在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的桃林里,村党总支书记许海清向记者讲述彝、汉两族村民共兴“桃乡”的故事。自古以来,阿希者村就有种植桃树的历史,彝、汉两族世代在此辛勤耕耘。历经时代变迁,阿希者村种桃兴衰更迭,但在两族村民的携手努力下,如今的阿希者村成功嫁接出“阿希者红桃”,重现“桃乡”昔日盛景。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天的红河,人心思稳,人心思安,人心思发展,各族儿女共同开发红河、建设红河,共享祖国繁荣发展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记者 李树芬)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