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初春,建水古城的翰林街口,一栋雅致老宅静静矗立,门头上“陶茶居”的牌匾很是醒目。
院内,刚刚结束紫陶传习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陶技艺”授课的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走进内屋继续修改完善手头的提案——《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建议》。
身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南省首席技师,田静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淘泥12道工序、成型72道工序、烧制24道工序,共计108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20多年来,她传道授业,徒弟遍及整个行业。
多年来的从业经历和走南闯北的阅历积淀,让田静在潜心钻研制陶技艺的同时,也把目光放大到研究和思考我省广大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人才培养上,她积极撰写多个关于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提案提交省政协和全国政协,为云南非遗项目的开拓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非遗技艺要弘扬光大,必须让从业者看到希望和出路。”田静以建水紫陶为例指出,22年间建水县从事紫陶制作的人群从100多人激增到4万多人,与陶有关、登记在册的商户工坊超过了2000户,“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老百姓从紫陶这个传统手艺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年轻人只要能吃苦,掌握这门手艺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田静坦言,通过不断在产品形态、业态上的创新,紫陶与建水的旅游文化发展高度融合,相互成就,才造就了如今建水紫陶产业的蓬勃发展,“今天的建水,陶店林立,游客最常选的伴手礼是紫陶。可以说,紫陶不仅带动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和建水紫陶一样,云南还有很多非遗技艺和项目大有可为。”田静说,这次的提案,依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关,希望各地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建设,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学科体系建设中,不断强化完善教学软、硬件环境,真正改变过去非遗项目单一脆弱的传承模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人都加入进来,共同拓宽思维和眼界,发挥智慧守正创新,才能让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好地流传下去,弘扬光大,绽放异彩。”
(记者 饶勇)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