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来源:新华网 2020-06-04 16:25:5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毛南族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过去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整族脱贫,幸福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城北安置区(5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搬出大山

  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乡村风貌(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当地干部群众将谭运日老人抬下山(2019年9月11日摄)。新华社发(谭召关 摄)

  谭广田家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5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和父亲谭运日相依为命。谭广田每月赶街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能赶上班车,他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而他91岁的父亲在50余年前赶过一次街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去年9月,政府帮他们在山外建好了新居,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流将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来,老人再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

  如今,父子俩养了3头牛,有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愿,不善言辞的谭广田害羞地说,“就想娶个媳妇”。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0)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谭广田(右)和父亲谭运日在家门口(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近年来县里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把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安置点,彻底拔掉穷根。此外,县里还引进27家龙头企业进驻安置区,创建102个“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洁的“扶贫车间”里,莫桂圆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对她而言,从前在大山里“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田园景色(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莫桂圆的老家在水源镇上南社区洞界屯,那是一个穷山沟,全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木瓦房,下面一层养牲口,上面一层住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随着两个女儿渐渐长大,生活的重压让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几次面。2018年,莫桂圆全家搬进移民安置区,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莫桂圆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说完,莫桂圆不禁流下眼泪。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抽水站,工作人员在检查设备(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告别“三难”

  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一度是制约毛南族群众脱贫的三大难题。

  下南乡是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区,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长期季节性缺水。下南社区松朗屯贫困户覃凤增家里一大一小两口水缸,见证着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生活变迁。

  多年前,覃凤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里储存。20世纪80年代,乡里建了小型饮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够,只能限时供水,为了多蓄水,覃凤增家里又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2016年他从县里到乡里任职时,同事告诉他“一定要带个大桶去”。水厂每天只供水约2个小时,他到学校调研时,了解到师生饮水困难,甚至出现过“偷水”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几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寻找新的水源,每次都无果而终。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远有一条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间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众引水的希望。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抽水站(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区域一万多名毛南族群众的饮水难题,2017年,在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下,将打狗河作为取水点的饮水工程动工修建。“在大山中修路、架电线、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进难度很大,有的干部将之称为‘下南三峡’,但是再大的难度也阻挡不了我们改善毛南族群众生存条件的决心。”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

  2019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经过净化后到达家家户户。覃凤增打开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旁边的两口水缸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南社区松朗屯,覃凤增在用自来水洗菜(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除饮水难外,到2015年实施精准识别时,环江县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难、用电难,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下南乡景阳村上忙屯长期不通路、不通电,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谭荣安靠打鱼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来,他在深山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山里没有电,到了夜里,谭荣安就用蓄电池接灯泡照明,一块蓄电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会备好两块蓄电池,当其中一块电量耗尽,便拿去附近通电村屯的亲戚朋友家充电。

  上忙屯2017年通了路,2018年通了电。不通路、不通电的生活从此封存在谭荣安的记忆里,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还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如今,“一里挂九梯”的崎岖山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沿着山腰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当暮色降临,盏盏明灯像点点繁星般点缀了毛南山乡的夜晚。

  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1160公里。72个村全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所有毛南族群众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新貌(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产业致富

  小满时节刚过,在下南乡波川村,连片的柑橘树新结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

  在峰丛林立、沟多峪深的毛南山乡,长久以来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来维持生计。2013年时,村民谭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产业,看到当地一些群众通过种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羡慕,但是担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后来只好作罢。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环江县出台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了解到这种情况,既是贫困户也是村干部的谭美春下决心流转35亩土地种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众也希望能够抱团发展,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她,在种果没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费苗木、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等扶贫配套政策接踵而来,柑橘种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不到一年时间,一个柑橘种植园就初具规模。

  看到柑橘产业的前景后,村里很多贫困户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为此,谭美春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户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达280多亩。收获季节,这些柑橘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为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夜景(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1)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南社区松朗屯,两名小朋友在玩耍(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16年以来,环江县选定桑蚕、香猪、菜牛、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截至2019年底,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近100%,产业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乡不断上演。

  迎着清晨的露水,谭江汇把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岁的谭江汇是一名身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残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难,可如今他是村里的养牛能手。“一年可以出栏,每头能赚4000元,劳动强度也不大。”谭江汇说,养牛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谭江汇所在的下南乡才门村土地贫瘠,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牛被确定为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地方政府为贫困户提供养殖培训、贴息贷款和奖补资金。谭江汇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上牧草,下决心靠养牛脱贫,逐渐有了稳定收入。

  2019年,谭江汇脱贫摘帽。谈及未来的希望,他说,想通过养牛实现致富,然后到县城安家,彻底走出大山。(新华社记者  王军伟  黄浩铭  陈一帆)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