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小芒果变身脱贫增收“金果果”

来源:云南网 2020-07-20 14:24:3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从“要致富出门打工”到“要致富种好芒果”,再到“种好芒果靠科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让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白花村芒果产业成功逆袭,并辐射带动怒江流域30万亩中熟芒果发展,小芒果成为畅销国内外的“致富果”“金果果”。

  “科技+”:“一村一品”芒果香

  7月下旬的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白花村,随处可见的一株株套袋芒果树成为路旁、山间的亮丽风景。

  “2006年以前,村民主要是种甘蔗、种玉米,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村里芒果种植户收入高的达二三十万元,一般的也有1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盖房、买车,村上五组、六组的80多户村民中,已有60多户靠种芒果的收入盖起了新楼房。”白花村的新变化,让多年来持续服务白花村芒果产业发展的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副所长罗心平颇感欣慰。

  “过去白花村是‘要致富出门打工’,现在我们是‘要致富种好芒果’、‘种好芒果靠科技’,经常有人来参观学习,我们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科技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之路。”白花村党总支书记李升和告诉记者。

  过去,白花村芒果只有零星种植,总面积不超过200亩。如今,全村95%的土地种的都是芒果,面积达17000多亩,亩产值7000元至10000元。村民们由衷感慨:是“科技+”,让白花村的芒果产业发展起来了。

  2006年,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把白花村作为科技支撑芒果产业发展的试点村,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芒果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出适合村情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

  “白花村气温高、温差大、降雨少、湿度小,是种植芒果的理想环境,本地产品具有外观颜色好、香气足、风味佳等优点,但以前种得最多的‘三年芒’商品率低、品质差、不耐储运,只能在周边区域销售,每公斤售价仅0.2元至0.8元。”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芒果专家尼章光认为,白花村发展芒果产业,必须选择产品质量优、市场需求大、在全国优势明显的品种。

  通过研究,团队确定选择通过引智项目实施从缅甸引进的耐旱、耐贮性好、高产稳产、套袋后外观颜色好的芒果品种“帕拉英达”作为该村的主导品种,并结合引智成果“品种选择、疏果套袋、抗旱、矮化栽培、留果定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的应用,让白花村的芒果“自然生长、自然开花结果、自然成熟”,实现绿色生产,把“帕拉英达”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全国销售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同时,还支持白花村成立了白花芒果专业合作社,把芒果种植户有效组织起来,由合作社去对接市场,有效破解了“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矛盾。

  加速“融”:村美民富产业强

  芒果科技持续“落地”,,促进了白花村芒果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相互促进,白花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目前,白花村有农资、农药和肥料销售商10家、芒果销售商40家、餐饮7家、宾馆7家、芒果材料加工厂1家、电商平台5家。2020年全村从事种植环节套袋、修剪和采果专业服务人员达500户5200人,农资、农药和肥料销售增加就业30人,芒果销售增加就业40人,芒果采后包装增加就业100人,餐饮增加就业30人,宾馆服务业增加就业12人,芒果包装材料厂增加就业7人,芒果电商销售增加就业5人,通过芒果一二三产融合累计实现增收335万元。

  亮眼的变化,在白花村比比皆是。 

  经济收入的变化:2005年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甘蔗、咖啡,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村民95%以上的经济收入来源于芒果,人均纯收入15000多元。

  就业形式的变化:白花村户均芒果种植面积30亩,种植芒果管理时间不超过6个月,其他6个月村民可以在种植大户和销售商那里做施肥、打药、套袋、修剪、采收、包装等方面的零工,出门打工脱贫致富变成了种芒果脱贫致富。

  种植观念的变化:经过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多年的科技支撑,村民们形成了“要致富种好芒果”、“种好芒果靠科技”的观念,依靠科技,白花芒果量质齐升,开始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村容村貌的变化:全村568户农户,通过芒果种植,400户新建了住房,泥土房变成了水泥房;300户购买了小汽车;农户做饭由用柴逐步向用沼气、用电方向变化;50%的家庭新建厕所,有效改善了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

  “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助力白花村步入“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高效—农村发展—农民发展—保护环境—科技进步—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好—农民更现代—环境更美好”的良性发展轨道。

  辐射广:怒江流域30万亩芒果优势显

  “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成就了白花村生态芒果的美名,促进了当地农户脱贫增收,成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一模式能否复制推广,惠及更多地区?这些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科技人员探索不停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民和农村”的使命担当。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仁寿村,人们欣喜地看到,白花村“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落地生根,昔日满是沙石的山坡成为硕果累累的果园。

  “过去村民们不愿意种芒果,现在看到种芒果效益好,主动就打好塘,等着技术人员来指导。今年全村新植芒果2000多亩,还有近1万亩的土地有意愿种植芒果。”大理永平外专引智精准扶贫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文彪对发展芒果产业信心满满。

  “这里海拔高、温差大,‘帕拉英达’晚熟,因为生育期长,糖分积累充足,品质更好,而且8月下旬这里的芒果成熟时,别的地方芒果已进入尾声,价格还更高。”尼章光分析。

  3年实践,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在这里打造出“白花模式”升级版,由专家统一负责产业技术,在企业建立标准示范基地,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培养为芒果种植技术能手、土专家,培育企业成为科技示范企业。2019年,仁寿村200亩芒果示范示范基地第一年挂果,生产芒果45吨,实现产值45万元,平均亩产值2250元,预计盛产期后(第5年)亩平均产量可达1.5吨至2吨,亩平均产值达1.5万元至2万元,亩纯收入达1-1.5万元。此外,通过该模式带动,农户还可实现分红、粮改饲、地租、就业、入股资金分红“五重”收益。

  不仅仅是在仁寿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乡蛮英村,“白花模式”已成功推广应用,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在“白花模式”辐射带动下,怒江州泸水市,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等怒江流域热区芒果产业蓬勃发展,怒江流域30万亩规模的中熟芒果优势产业带渐成气候。

  多年来,依托国际合作助推芒果科技创新,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系统挖掘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品种资源800余份,选育出适应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生产应用的芒果早、中、晚熟优良品种14个并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完成了云南芒果种植区划,构建起云南芒果优势产业支撑技术体系,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这些成果,已陆续在云岭大地开花结果,让产业强、村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科技,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