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 增强致富本领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9-25 15:15:0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户为核心、人为靶心”。挂牌督战冲刺脱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围绕贫困群众素质提升这一关键致贫因素,依托中国工程院科技人才优势,持续推进产业科技项目示范和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更多群众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创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攻克“直过民族”地区素质性贫困难题,践行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院士办班培训技术能手

  今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实训班”走进澜沧县富邦乡开展学员面试招生工作,由中国工程院专家、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等组成的面试小组,与当地35名农民群众面对面交谈,此次招生的实训科目为冬早蔬菜和冬季马铃薯种植、电子商务、茶叶种植加工、中药资源、养殖班等。这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在澜沧连续4年开办“院士指导班”。

  “院士为农民办班,这是‘直过民族’地区攻克素质性贫困的一项创举。”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介绍,澜沧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人口素质性贫困是澜沧的主要贫情。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定点结对帮扶,找准澜沧的“贫根”,针对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由院士和专家授课,手把手讲解和传授农业实用技能。

  作为“林下三七”培训班第一批学员,家住竹塘乡大塘子村的拉祜族妇女李娜努如今已是种植能手。“上课在林子里的实训基地,从除草、翻地到移栽、防虫,每一个环节都有院士专家们手把手地教。”在院士指导班100天的学习后,她不仅自己发展起了林下三七种植,还经常到各地去指导乡亲们种三七。

  “培训结束后,朱有勇院士给我们发了三七苗和籽,我们就按照所学的方法,把三七苗带回家,认真完成院士布置的‘作业’。”李娜努严格按院士教的方法种植,第一次种植的两亩三七长势良好,到去年成功实现6万多元的收入。掌握了种植技能,李娜努信心倍增,今年她决定扩大规模再种5亩。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院士指导班学员边学习、边生产,边生产、边培训,毕业的成绩则是用所学作物的种植产量和所饲养畜禽生长情况来说话。全新的教学模式,学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综合素质、劳动和就业技能均得到极大提高。

  按照“1+N”模式在澜沧职中开办三年制“院士专家指导班”以及多个短期“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目前,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等24个技能班,1500余名农民学员成为不同产业技术能手,共培养了2800多名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为澜沧打造了一支永不离开的科技人才队伍,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拉祜山乡。

  科技助力培养产业能人

  素质提升行动如火如荼,产业布局也同时悄然启动。自2015年以来,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立足本地光热水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培育符合澜沧实际和市场需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等为重点的脱贫致富产业,探索“产业+技能”科技扶贫模式精准攻坚素质性贫困,改变群众“守着青山绿水,却靠天吃饭过着穷日子”的尴尬局面。

  冬季马铃薯在澜沧被称为“院士洋芋”,目前全县已经种植1.7万亩,带动农户6538户22883人。酒井乡坡头老寨的马正发在冬季马铃薯种植培训班学习后,带动整个寨子种植200多亩,其中包括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户收入超过2万元。依托特色产业优势,许多像马正发这样的普通农民成了产业能人。

  科技助力产业从无到有,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澜沧县力争到2025年实现冬季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三个示范产业种植规模达到3个“十万亩”。目前全县建成了14个林下有机三七科技成果和15个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样板,特别是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潜力巨大,将着力把澜沧打造成“林下有机三七”之乡。

  短短3年,竹塘乡攀枝花村民付美刚已成长为林下三七的种植大户,他跟随院士团队学会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后,依托村里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口气种了70多亩。看到有企业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林下三七种植,他用一年时间“跟班”学习。今年,他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与龙头企业签订供销协议,从技术、市场、资金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成为敢想敢干、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民。

  陈宗懋院士团队茶园改造示范样板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绿色高效甘蔗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南志标院士团队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项目、邓秀新院士团队柠檬农庄项目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在澜沧大地生根发芽。把澜沧打造成为茶叶、生猪、肉牛、林下中药材等重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精准扶持提升就业能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澜沧县按照“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紧扣“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供需对接、稳定就业”的工作思路,组建农民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着力抓实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年以来,澜沧县采取包车、包机等“一站送达”方式,“点对点”精准输出,保证农民安全快捷返岗就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引导“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重点采取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式,通过跟踪服务稳定就业。

  今年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63417人次,举办职业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班414期,培训各类劳动者20511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3930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34016人;成立157个村级劳务合作社,实现行政村劳务合作社全覆盖,并在澜沧籍务工人员达到100人以上的上海圆通速递公司、厦门广纳百川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设立两个劳务服务站(点),轮流驻厂为务工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以“稳定就业一批、新增就业一批”为目标,出台县级促进就业奖补政策,设立创收奖补贴、农村劳务合作社补贴等6种补贴,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且有发展生产资料的未享受产业扶持政策的剩余贫困人口按每户不超过7000元进行产业扶持,对已享受产业扶持政策但产业发展不稳定的剩余未脱贫人口,按照户均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进行产业扶持。通过龙头带动、强化利益联结等产业扶贫模式,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记者  沈浩  李汉勇)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