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姜雨杰和他养殖的弓鱼。
砂锅鱼、酸辣鱼、海稍鱼……一年四季,大理人的餐桌离不开鱼。其中,不少人偏爱的就是弓鱼。
弓鱼学名云南裂腹鱼,鱼身长瘦,鳞细形美,又被称为“贡鱼”“洱海花”等。明朝文学家杨升庵品尝后,将其称为“鱼魁”。过去,弓鱼的捕捞量占洱海渔获物总量的30%至50%。20世纪70年代以后,洱海中的弓鱼大量减少,一度濒临灭绝。
近年来,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以及增殖放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弓鱼又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苍山西坡脚下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平坡村,一股股清冽的山泉奔流而下。弓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里,梯级池子依地势而建,一尾尾弓鱼在波光粼粼的池子里欢快游动觅食。
“我们村的弓鱼售价每公斤200多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部分弓鱼苗还用于洱海增殖放流,恢复洱海生态。”平坡村党支部书记杨泽说,通过发展弓鱼养殖,带动全镇320户农户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村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说起弓鱼养殖,就不得不提到村里的土著鱼专家姜雨杰。
姜雨杰是大理人,2011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打算在村里创业。学经济管理的他,瞄准了大理土著鱼养殖,一头扎进了弓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如今已经有13个年头。
在自然水域养殖弓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同时具备清澈的水质、适宜的水流和洄游产卵3个条件。此外,鱼苗孵化也是姜雨杰弓鱼养殖路上的一大难题。“刚孵化的幼鱼需要靠流水将食物冲入口中,等到3厘米以上才能实现自主觅食,所以经常出现幼鱼还没喂养多久就突然死去的问题。”姜雨杰说。
查资料、问专家,屡次失败、反复摸索,姜雨杰四处寻找野生弓鱼观察其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从中得到启发后,将静水养殖改为流水养殖,又尝试模拟野生弓鱼生存环境,培养生物饵料进行喂食……经过多次努力,姜雨杰终于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弓鱼繁育养殖技术,将弓鱼的孵化成活率提高到85%左右。
2014年,漾濞县平坡村劝桥河弓鱼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按照“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姜雨杰负责技术和育苗,平坡村负责提供场地、资金、水源和人力等基础条件,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弓鱼养殖。
“鱼池里的水也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水温低、水质清,最适宜养弓鱼。”走进平坡村弓鱼养殖基地,只见阶梯形的鱼池一层层整齐排列,进水口不停地往鱼池里注水,鱼池却不满不溢。“秘密在底部。”姜雨杰介绍,鱼池底部自动收集鱼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随水不间断通过排污管道排出,流动的泉水也会进入下一层鱼池中,实现了分层养殖不同鱼类,大大地提高了泉水的利用效率。
“最下层养着‘四大家鱼’,中层养成年弓鱼,最上层的小池里是小鱼苗。流水养殖还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起到仿真野外推水的效果,让鱼肉质更加鲜美,没有泥腥味。”姜雨杰说。合作社目前有32个鱼塘,养殖着弓鱼、光唇裂腹鱼、云南吻孔鲃等5个本土鱼种,还有青鱼、鲟鱼、草鱼等10多个常见鱼种。
鱼好吃、本地需求量大,平坡村的弓鱼不愁销路。除了面向市场销售,还会把弓鱼鱼苗提供给水产站增殖放流。2023年,合作社共出售弓鱼鱼苗30万尾,成品鱼5吨,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弓鱼养殖周期长,生产的鱼苗有限,未来我们打算在扩大产量上下功夫,做好弓鱼养殖。”姜雨杰说。如今,养殖基地中数十万尾弓鱼正在池中渐渐成长,走向更大的市场。 (记者 李丽 文/图)
2024年07月18日 10:39
2024年07月18日 10:29
2024年07月18日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