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江淮风帆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安徽篇

来源:新华网 2022-06-06 14:17:4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巍巍大别山,红色精神传承不息;滔滔江淮水,激荡强劲发展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安徽考察,强调新发展理念,擘画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江淮大地留下了他跋山涉水访贫问苦、谋“国之大者”的足迹。安徽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安徽,曾是长三角的“旁听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推动下,安徽成为“正式生”。

  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从安徽来讲,加进来后,就犹如种地,改良了土壤和墒情,加上优质的种子,庄稼就长旺盛了。”他强调,安徽“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让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董事长丁毅难忘的是,2020年8月,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总书记走进车间,嘱托马钢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能够把握机遇、顺势而上”。当时,位于上海的中国宝武集团和马钢实施战略重组不久。

  3月3日,在中国宝武马钢一车轮生产车间,成品车轮在吊装准备发货。新华社发

  牢记总书记嘱托,马钢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2021年实现营收破千亿元、利润破百亿元的历史突破。今年,马钢自主研发的350公里时速的高铁车轮将在复兴号动车组上实现整车装用,中国高铁穿上了国产“跑鞋”。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安徽还积极“链”入长三角,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优势,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1年有400余亿元的优质农产品摆上沪苏浙居民的餐桌。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安徽频频提到的关键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2020年8月,来到安徽创新馆。两次考察都详细察看了科技成果、询问创新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在安徽创新馆拍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2020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锚定科技创新共同体,安徽不断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安徽,已经挂牌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独树一帜,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如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国家第一方阵,能级之变、位势之变、创新之变前所未有。

  “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农村人口多,又曾有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一度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总书记牵挂这里的乡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天,便一路奔波来到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总书记勉励大家,“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5月11日,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在整理货架,货架上码放着木耳、香芋干等当地特产。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村民陈泽申清楚地记得,在自家小院,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他身旁,为村里的扶贫工作“划重点”。“从产业到教育再到兜底政策,总书记嘱咐得细,要求‘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老陈说自己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兼职村中的公益性岗位,依托好政策住进了新房子,第二年便主动申请摘掉贫困帽。

  5月11日拍摄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红色书店。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个曾经“出门就是岭”的贫困山村“山门”大开,建起茶厂、民宿以及游客接待中心,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产业新路。这几年,大湾村通上了5G网络,成为安徽首个“零碳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5月11日拍摄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徽。在巢湖岸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就在这一年,安徽全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江淮大地上,“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化为现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安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增强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发展动能。

  游客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游览(2021年5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安徽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今年推出十项暖民心行动,把老百姓“盼的事”变为党委政府“办的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大堤外,平静的淮河水日夜东流。大堤内,阜南县王家坝镇保庄圩里的搬迁居民迎来了“告别”庄台后的又一个夏天,小花园满眼绿色、小广场人来人往,学校、超市和社区诊所都“近在身边”。

  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淮上社区的庄台疏解降容工程居民安置点(2020年10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现代化”。

  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小朋友在使用健身器材(2020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安徽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水口袋”里11万余人搬至安全地区;调整沿淮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在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2021年蒙洼蓄洪区芡实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阜南县种植杞柳超过10万亩,带动芡实加工、柳编等特色致富产业。

  安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的省份,从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到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习近平总书记为之悉心擘画。

  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总书记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2021年7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童祖鸣 摄)

  “总书记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幸福路。”上岸渔民陈兰香说,2021年她带着从薛家洼一起上岸的渔民办起家政公司,不仅收入稳定还有分红。整个2021年,安徽有两万多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的上岸渔民陈兰香在新家所在的小区里锻炼(2020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为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安徽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2021年长江流域安徽段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2.7%,达到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行使巢湖流域综合管理职责,治理了52条入湖河道及支流;投资390亿元用于巢湖综合治理,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开展生态修复。

  如今的安徽,生态优势显现,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跃上了新的台阶。江淮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将创造更喜人的业绩。(新华社记者 刘菁、杨玉华、马姝瑞、陈诺)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