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来源:人民日报 2024-03-05 17:03:3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代表委员表示,当前,要瞄准消费新需求、新动向,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不断为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注入动力和活力。

  “提升消费水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意义重大。”黑龙江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蓝绍敏委员介绍,刚刚过去的冬季,“尔滨”火了,让当地经济迸发出新活力。

  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说:“当前居民在消费观念、消费类型、消费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从消费观念看,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从消费类型看,由生存型向兼顾发展和享受型转变;从消费方式看,由传统型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我们观察到,线上消费、智能家居、共享经济、国货文创等新型消费在快速增长,同时,消费场景向融合化、沉浸式创新。”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许洪斌代表建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传统消费亟须转型,比如传统经营主体可采用“实体店+直播”新销售模式,商贸企业可运用电子商务赋能产供销链条。

  “新型消费走俏,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型消费业态中,人们更为注重质量、文化、品牌、体验等消费内容。”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代表说。

  58同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劲波代表认为,新型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我国城镇化进程还在持续,新市民带来新需求,在城市生活服务和体验升级的需求拉动下,新消费、新业态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建议,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根据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变化,加快调整完善消费统计监测体系,增强宏观政策的精准有效性。同时,在财政政策方面,可继续加大对促消费的支持力度。

  增加收入,让居民“能消费”。严琦代表建议,要以稳定和扩大就业来增加居民收入,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进而稳定和扩大就业。

  强化保障,让居民“敢消费”。姚劲波代表认为,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要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婚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此外,要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将居民潜在消费需求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

  优化供给,让居民“愿消费”。谢资清委员建议,要通过提升服务精准度,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已越来越被百姓接受,关键要把相关消费供给做好做优,真正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人民日报记者 林丽鹂 常 钦 王 亮)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2024年03月05日 17:03

热议金融强国建设

2024年03月05日 17:00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2024年03月05日 16:57

近年来,丽江市以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守护一方净土。

2024年03月05日 16:49

2023年全乡牛油果产量达137吨,实现产值260万元。

2024年03月05日 16:43

把我国打造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4年03月05日 16:42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2024年03月05日 16:31

重点围绕“两河一湖”(东辽河、饮马河、查干湖)及52个严格管控的国(省)控断面所在河湖实施清理整治。

2024年03月05日 16:21

截至目前,怒江州已集中输送2942名群众外出务工。

2024年03月05日 16:17

当天,西山区各街道同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重温雷锋故事,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2024年03月05日 16:1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