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丨“新形象工程”背后还是政绩冲动

来源:新华网 2024-05-29 16:35:2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新形象工程”背后还是政绩冲动  

  打着服务民生旗号,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以“短平快”代替“长远实”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时浮出水面,巧立名目劳民伤财。

  究其根源,这是“新形象工程”作祟,披上了“新马甲”,依旧是“老毛病”,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这些“新形象工程”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必须下大力气纠治。

  “新形象工程”有哪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列举了8类情况,特征有三:一是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大肆建设“市民之家”“文体展馆”等所谓的“民生工程”;二是以“城市发展”作掩护,盲目跟风引进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文旅、论坛、数字化项目,借新还旧搞“政绩工程”;三是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在党建、“创城”等领域设展厅、刷标语、做牌匾,兴修只重面子、不顾里子的“面子工程”。

  “新形象工程”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强,也为地方发展埋下了一颗“雷”,脱离了地方实际,甚至挤占了改善民生的资金,极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引发地方债务风险。此外,一些项目“改头换面”后,还给了个别领导干部奢侈享受的空间,背后蕴藏权力寻租和隐形腐败风险。

  “新形象工程”说到底背后还是政绩观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

  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长期错位,将个人升迁放在首位,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无感,总想着搞大动作、做大文章、上大项目,工作的出发点重在博得上级关注,罔顾基层干群心声。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情形。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新修订的条例为纲,切实校正政绩观,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上级部门应树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加强对务实担当干部的正向激励,用制度手段铲除好大喜功心态的生存土壤。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用实干的业绩、民意的尺子来丈量“政绩”,百姓自会看在眼里、赞在口中。(新华社记者刘怀丕、翟濯)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打着服务民生旗号,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以“短平快”代替“长远实”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时浮出水面,巧立名目劳民伤财。

2024年05月29日 16:35

该项目是云南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3815”战略,发展壮大口岸经济所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

2024年05月29日 16:19

近日,陆良县举行“爨乡有礼”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正式发布“爨乡有礼”区域公用品牌及其品牌标识。

2024年05月29日 14:37

近年来,保山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研发和销售带动产品开发,重点打造咖啡、茶叶、石斛、核桃、水果蔬

2024年05月29日 11:01

2027年底前,将个人就业创业场景常见关联事项纳入“一件事”集成服务,实现个人就业创业“一件事”更高效、更便捷办理。

2024年05月29日 10:43

建议广大考生合理饮食,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做好心理的调节与放松,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2024年05月29日 10:37

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2024年05月29日 10:32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4月,章凤口岸进出口货物68.9万吨,同比增长46%,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吨,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62.7%。

2024年05月29日 10:23

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9元,同比增长9.2%,增幅在德宏州排名第1位。

2024年05月29日 10:17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发展优势,深入推进产业强省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省工业生产回升

2024年05月29日 09:3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