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题:开启品牌运营,升级传统“烟火气” 篆新菜市创新打造“市场游”
篆新·滇池菜市景观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菜市场是很有烟火气的城市符号,这里不仅有食材的买卖和人情的来往,更有生活体验、文化展现。于昆明而言,篆新农贸市场就是这样的存在。
4月20日,篆新·滇池菜市开业。从此,昆明人的“篆新情结”又多了一处落脚之地。“篆新”作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菜市场的标杆,也开启了品牌及运营模式的创新之路。
新开业的篆新·滇池菜市和已经建成开放20多年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均为云南建投集团下属云南建投三公司经营管理的品牌菜市场。一新一旧,同城并存,“篆新”品牌出圈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菜篮子”。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篆新·滇池菜市,深入探寻该市场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的不同之处以及其为昆明市民带来的新选择、新花样。
重现怀旧市井风情
篆新·滇池菜市开业运营以来,备受昆明市民及来滇游客青睐,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4月24日,记者在篆新·滇池菜市看到,市场内红砖墙、绿涂料、青瓦顶的建筑设计风格及富春副食商店、北门粮店、东城饭店、建设路电影院等带有醒目地名的商铺,让人瞬间回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怀旧感和文艺风扑面而来。
延续着篆新菜市场的美学设计,排列整齐的蔬菜瓜果琳琅满目,云南特色的野生菌品种繁多,甜白酒、烤乳扇、宜良烤鸭、小锅米线、过桥米线……各式各样的小吃应有尽有。来这里,如同宣传语所说的那样,“滇池菜市买样样”。
据云南建投三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吴现吉介绍,篆新·滇池菜市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广场和地下负一层两个部分,是昆明南市区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贸市场。篆新·滇池菜市设置有278个摊位,入驻商家为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优选的品牌商户,销售品类包括生鲜、水果、蔬菜、禽蛋、海鲜、河鲜、猪牛羊肉、熟食等。开业以来,平均每天人流量达3万人至4万人。
作为篆新·滇池菜市的合作运营方,云南优禾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纪磊说:“之所以选址在昆明南市区,是因为这里周边居住区密集,人口基数大,消费潜力大,篆新·滇池菜市的建设和运营,将进一步促进南市区的商业繁荣和区域经济活跃。”
延续老篆新地道风味
临近中午,“大理孙记正宗永平黄焖鸡”门店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趁着篆新·滇池菜市开业,我们全店搬迁升级过来,这里地方大,有更多可以施展的空间。我们推出了大理酸甜凉米线、沾益辣子鸡等新品,开业第一天就卖‘爆’了,许多客户慕名而来,寻找老味道。”门店老板孙宏伟说。
一样是来自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的老商户,多味咂嘴鸡店的回头客同样络绎不绝。“我们两个店的价格都是一样的,篆新·滇池菜市这个店新开业,还推出了一些优惠活动。作为老篆新人,我们带着经验来,真诚服务顾客,让顾客感受到来自篆新品牌的好服务和好态度。”店主谭政文说。
“3年多的宣威火腿,59.9元一公斤。”第一批入驻篆新·滇池菜市的新商铺宣威洽坡火腿老板晏地正忙着向客户介绍产品。他从事宣威火腿买卖已有30年了,店铺宣传展板上的火腿都是他自己画的,他的店铺主要销售宣威火腿、腊肉等特色土特产。晏地很看好这个菜市,觉得这里很有烟火气和发展前景,同时也想把宣威农产品带到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品尝到宣威味道。
家住昆明滇池卫城的彭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坐着地铁来买菜,篆新·滇池菜市的开业对他来说很方便。“市场很大,也很卫生,分区规划很规范,菜品新鲜,买着放心。”彭先生说。
“农贸+文旅”延伸产业链
“农贸市场很有烟火气,希望大家在逛农贸市场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纪磊说。
菜市里的一个转角处,闹中取静地开了一间麒麟书局,“菜场书店菜场价”“新书5折”的字样很是醒目,各式各样老物件、老摆件,复古和文艺气息浓郁。
在附近工作的王女士正阅读着《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告诉记者,在菜市场里看到书店很惊喜。“最近看书,觉得思想上都不一样了,对生活有了别样的感触,以后有时间还会抽时间来这里看看书。”
漫步书店,左手提菜,右手捧书,是篆新·滇池菜市独有的浪漫,也是市场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麒麟书局,除了3000余册藏书之外,还有独家文创雪糕、云南蔬菜手绘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无不展示着云南的地域特色文化。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农贸市场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结合地铁五号线,升级传统‘烟火气’,创新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市场游’,让‘篆新’品牌走出去。”吴现吉说,篆新·滇池菜市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为求职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同时也拓展了经营主体的发展空间。
“逛菜市场,沉浸体验当地美食渐成旅游新风尚。下一步,我们将延续篆新品牌老味道,同时把篆新理念加入到文创产品中,让更多云品出滇。”纪磊说。
随着篆新·滇池菜市开业运营,春城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生活服务,篆新·滇池菜市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书写着新的民生故事。
(本报记者 叶新颖 文/图)
2024年04月29日 11:21
2024年04月29日 11:18
2024年04月29日 11:10
2024年04月28日 22:40
2024年04月28日 22:25
2024年04月28日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