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幸福生活绽放在八千里边境线上

来源:云南日报 2020-10-26 09:25:48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云南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广度和深度,边境群众迈上小康路过上好日子——幸福生活绽放在八千里边境线上

  “百里边关第一哨”——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村民张小四一家人的生活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自去年8月开办“赐福农庄”农家乐以来,全家已经获得了超过10万元的收入。对比以往要靠离乡务工维持生计的艰辛无助和冀求片刻团聚而不得的郁闷辛酸,一家4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遥望的目标变为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张小四一家人的生活变迁,是云南八千里边境线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兴边富民、更高的层次聚焦兴边富民、更宽的领域推进兴边富民。如今,从澜沧江之滨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到高黎贡山之巅的怒江峡谷,从我国开放最早的畹町口岸到“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从诞生民族团结纪念碑的普洱到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德宏,边境地区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发展快、基础牢、产业兴、开放活、边关美、生活好、边疆稳”的幸福生活图景。

  握紧发展“总钥匙”

  云南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较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边境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且民族问题同宗教问题、边疆问题、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

  秉持“大磨小磨都离不开一个磨心,就是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充分发挥民族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叠加效应,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确保边境地区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在前期兴边富民试点探索阶段(2000年至2004年)、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至2010年)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做好深入实施阶段(2011年至今)各项工作,相继实施了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发展对象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整体发力,全面推进。在发展支撑方面,着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重点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在发展动力方面,先后开展了兴边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县、“一县一业”示范县等建设,加速特色产业集群沿边地区布局,打造边境旅游知名品牌;在发展优势方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在发展方式方面,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9年,25个边境县(市)GDP总额达2484.8亿元,是2000年的15倍;

  25个边境县(市)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城乡公路通畅率达100%,乡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边境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9个,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

  25个边境县(市)橡胶、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咖啡种植面积占全省近70%,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5%以上,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0.6:20:39.4调整为2018年的23.4:31.9:44.7;

  瑞丽口岸边民自助查验通道出入境人员查验速度缩短至6秒钟,红河州河口口岸在全国率先推行通关便利化“三证合一”模式;

  边境地区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1个,省级生态乡镇91个,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达到70.4%,25个边境县(市)水质监测评价考核全部达标……

  做好民生“必答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支持力度,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持续推进边境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以“五通八有三达到”为目标,连续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各项资金344.7亿元,实施了基础强边、产业兴边、安居戍边、开放活边、生态美边、党建固边一系列工程,沿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974元增加到2019年的9817元,年均增长率比全省高5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从32.6%下降到1.8%。

  围绕同步小康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等深度贫困群体,强化分类督办、挂牌督战,全力推进《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沿边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实施。截至2019年底,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9个实现整族脱贫,21个边境贫困县(市)中18个实现脱贫摘帽,25个边境县(市)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139.3万人下降到6.4万人。

  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升沿边地区全面小康的层次和水平,2020年,省委、省政府突出产业支撑、文旅融合、生态宜居、边贸助推、睦邻友好等5种示范类型,启动“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沿边集镇和抵边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道靓丽的国门风景线,各族群众贴边生产和抵边居住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绘就团结“同心圆”

  行走在勐海、马关、腾冲等边疆地区,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兴边富民行动中,省委、省政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石榴树”、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众化、特色化、实体化。通过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把每年1月法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续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和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活动,教育引导边境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守护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形成共建共享示范创建格局。2016年以来,边境地区成功创建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2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普洱市孟连县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宾弄赛嗨”(各族群众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民族团结互助机制,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用法律规范和保障民族关系,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基础。加强边境地区法治教育,依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境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同时,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环境,促使“公有理婆有理,法治才是大道理”成为边境各族群众的共识。(记者 杨富东)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