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描绘彩云之南新画卷——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综述
生态兴,文明兴。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牢记谆谆嘱托,沿着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6年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绿色发展更加深入、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
补齐生态短板 擦亮发展底色
隆冬时节,云岭大地蓝天白云,和煦阳光照耀下的九大高原湖泊波光粼粼,如同璀璨明珠。滇池畔,游人如织,红嘴鸥展翅翱翔。随着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持续改善,一度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到访,近百种野生鸟类陆续回归滇池水岸。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难言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立省的云南懂得绿色的珍贵,深知绿水青山之于富民强滇的重要意义。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云南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扎实开展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九湖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保持Ⅲ类以上水质;九大高原湖泊劣V类水体数量由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全省33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初见成效,省会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云南治湖经验被中央深改办在全国推广交流,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
蓝天白云是全省各族人民引以为傲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全力以赴守护蓝天白云,云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全省16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名列全国前茅。
践行生态优先,矢志绿色发展。极目彩云之南,绿色正成为云南最鲜明的底色,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完善体制机制 筑牢安全屏障
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上下一盘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6年来,从单一制度出台转向制度体系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事项118项,完成率为100%。生态补偿、河(湖)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
以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为根本抓手,云南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全省综合考评和县(市、区)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首部综合性、统领性、倡导性、促进性的地方法规《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于2020年7月正式施行。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格局。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动植物王国”的云南,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更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这个珍贵的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项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重获新生。
截至目前,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介绍了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试点的经验,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与会各国的高度认可。同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明确肯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届时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成果将向世界呈现。
激发生态活力 赋能绿色发展
冬日暖阳下,微风吹拂着清澈的金沙江水,华坪县临江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树树影婆娑。
华坪县煤炭生产一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以上。在粗放发展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渣堆积、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题,全县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引进了芒果产业这一绿色新“动能”,曾经的主要煤产区果子山,已变成了全球最大的芒果种植园。
当过矿工的李德福,如今是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现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下雨天水也是清亮的。我们合作社每年一家最低收入都有15万元。”李德福说。通过构建以芒果产业为主,区域化发展花椒、茶叶、蚕桑、柑橘、核桃等产业的绿色生态布局,华坪县走上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61.81%,生态区位敏感、特殊、重要。近年来,怒江州结合自身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在夯实绿色生态家底,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以绿色产业鼓起群众腰包,激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载体,云南省全力以赴推进示范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通过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各地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云南省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绿色”已成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目前,绿色能源跃居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2%,居全国首位。以绿色能源为驱动的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以坚果产业、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为切入点,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22.56亿元,年均增长达14%。
放眼云岭大地,“绿色之基”在气势磅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固本培元。从理念到行动,化愿景为现实。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云南的全民行动观,日益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日前印发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一个筑牢”“三个全面”(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明确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全力以赴护卫绿水青山,书写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绚丽新篇章。(记者 胡晓蓉)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