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书写逐梦小康新传奇——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综述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由于云南特殊的省情,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指导,接见脱贫难度最大的独龙族群众。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到云南考察,带来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无限关心,对边疆人民的深情牵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注下,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在成为云南靓丽的新名片。
众志成城战贫困云岭处处绽新颜
作为我国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云南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切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通过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省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带头挂县包村帮户。293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75万名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全方位、多层级、无死角织就了覆盖全省的社会扶贫网,在云岭大地上聚合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政策,云南先后出台349个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构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规范的政策体系。为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累计达259.76亿元。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机制,省级以上整合资金累计达到1841.22亿元。强化攻坚力量,全面落实“尽锐出战”要求,全省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从精准识贫到精准扶贫再到精准脱贫,云南省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把精准体现在脱贫攻坚的各方面。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细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小”字上见作风,在“细”字上见韧劲,在“实”字上见真功,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目前,全省扶贫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68.53万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168.03万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88个贫困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通过实施86.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贫困人口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全部达标;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500元,建档立卡低保对象15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云南,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贫困山区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云南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口大搬迁。
昭通市深居云贵川3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山大水大峡谷、天寒地冻不出种、人多地少矛盾多”是昭通的实际。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牢记嘱托,昭通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精准识别锁定8.26万户35.47万名搬迁对象,以“搬不动山就搬人”的精神,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用不到4年的时间累计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特别是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建成了以靖安和卯家湾为代表的23个进城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全国搬迁规模前5的安置区昭通就占了3个。
如今,从磅礴巍峨的乌蒙山区,到碧水红花的怒江两岸,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见证着新的开始,一片片新区热土升腾起新的希望。餐馆、超市、学校、医院一应俱全,“楼上住人、楼下务工”,搬迁群众从农民变市民,奔向幸福新生活。
巩固成果再提升乡村振兴路更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云南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迅速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专项行动”,建立“一平台三机制”。通过构建救助平台,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及扶志扶智机制。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产业合作社等统筹起来,做到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户,不落一户,力争用3年时间使云南省村级集体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巩固脱贫成果,既要建立防止返贫的相关机制,更要盯住特殊困难群体特殊的对象,用发展的办法来巩固脱贫。
抓住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最佳区位优势,昭通市在解决脱贫以后,立足产业基础,做好人的文章,激发人的内生动力,曾经的人口“包袱”将变成昭通的优势和红利。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州深入探索,将持续加强人才的培养,把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吸引到基层,要鼓励各方面的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把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起来……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把在脱贫攻坚当中形成的一些经验,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中进一步推广,成为各地探索的目标和重点。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全面强化产业扶贫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发展保障,全省上下持续掀起了大抓产业、抓好产业的浓厚氛围。如今,云南省贫困地区“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昌宁县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实行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衔接,短期内注重抓好贫困户收入提高、实现同步小康,长远谋划和实施产业发展,以打造全省一流“绿色食品牌”主要生产地为目标,努力打响擦亮“昌宁红茶”品牌,加快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立足千年梯田,元阳县做好农耕文明保护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两篇文章,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梯田亩均产值由单一种植红米的2000元提高到8000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云南省立足绿色禀赋,做强绿色文章,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扶贫全过程,把“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真正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向往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最美村寨的福贡县老姆登村如今常年游客络绎不绝,站在老姆登村的网红打卡地——150客栈的观景台上眺望,巍巍高黎贡山,群峰交错之间,汹涌的怒江卷起千层浪。如今,散落山间的竹片房、杈杈房已被结实、美观的农村新居取代。当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开客栈、办农家乐、种高山茶,从扛着锄头“看天吃饭”,摇身一变端起了旅游业“金饭碗”。良好生态环境为这个“向往的地方”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回首来路,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砥砺前行。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为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记者 胡晓蓉)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