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远方客人在云南多玩几天

来源:春城晚报 2021-01-28 11:05:0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如何让远方客人在云南多玩几天
  做好“非遗+旅游” 做精民俗特色游提质乡村游……代表委员纷纷建言

生态康养游

民俗特色游

体验欢乐游

山水景观游

  彩云之南,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复杂多样的气候,浓厚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旅游、人文旅游资源,被誉为“旅游者的天堂”。

  近年来,云南奔向文旅融合的星辰大海;呈压倒性态势整治旅游市场;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新晋旅游胜地“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半山酒店;提供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云南旅游,正在治理、整顿、完善、提升、转型、升级、发展中。云南正逐渐擦亮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游客真正的“诗和远方”。

  2020年,云南接待游客5.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77亿元。在云南旅游转型升级中,各旅游目的地提出一个话题:该如何做,才能让游客在云南再多留一天?让旅游收入再翻番,打造万亿级旅游文化产业。

  规划发展

  30天无理由退换货

  近几年云南旅游投诉量逐年下降

  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全新的云南旅游生态和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已基本形成。

  在智慧旅游方面,我省打造的“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全域旅游数字化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满足了游客在云南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

  2019年5月1日起,云南省全面实施“30天无理由退换货”制度,游客对“30天无理由退货”工作的满意度达99%以上。根据全国旅游投诉平台12301的权威统计,云南旅游投诉量从2017年的全国第6位下降至2018年的第21位、2019年的第25位,呈逐年下降趋势。

  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

  力争今年建成半山酒店50家以上

  2019年,我省启动了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全长3200公里,串联起全省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发展潜力最大的13个州市,形成一个“8”字形大环线。沿线分布有较高开发价值旅游资源点107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9个、高A级(4A、5A级)旅游景区55个。基于这些资源,沿线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重点布局半山酒店项目和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户外运动项目等,打造世人心中向往、游客流连忘返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半山酒店作为加快推动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切入点和新亮点,在大滇西旅游环线覆盖的13州市30.8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明确资源点1079个。其中,滇西北区域531个、滇西南区域548个。在3200公里的“8”字形环线上,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点861个,在建资源点138个,新增资源点80个。自去年3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到云南投资建设半山酒店项目,规划选址项目70多个,已开工或计划开工24个。力争2021年,全省建成运营半山酒店50家以上,到2025年,建成运营半山酒店150个以上。

  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游

  规划建设5996公里国家步道

  2016年至2019年,我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9.24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39.3%;乡村旅游收入7301.4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3.7%;全省累计直接从业者56.17万人、间接就业者192万人,综合带动7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继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要建构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要加快旅游名镇、名村、特色民俗客栈、旅游农庄、星级民宿等品牌创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非遗项目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乡村旅游文艺创作,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等,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云南具有发展康养旅游的独特优势,在疫情之下,聚焦“文化、旅游、医疗、养生、研学、体育”六个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游;依托云南立体地貌和景观优势,规划建设全长5996公里的茶马古道和北回归线两条国家步道,因地制宜开发登山徒步、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项目,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游。

  业内支招

  昆明游侠客旅行社总经理曾豪:

  要景观、玩乐、住宿互补

  曾豪认为,如何让游客在云南多留一天,关键取决于云南各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及其配套。未来,“重体验型”和“慢旅游”的旅游产品才是旅游市场的方向,要依托大景区的名声吸引游客前来,再引导游客到其他非著名景点或特色项目体验观光,如少数民族家访、传统手工艺制作、特色旅行厨房。每一个体验项目的时长在1—3小时不等,加上前后的车程与用餐时间,就可以让游客增加至少半天的旅游行程。

  要想留住游客,需要景观、玩乐、住宿互补。玩乐体验项目少、游客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不强的旅游目的地,搭配美景和优质的住宿资源,同样可以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慢下来。此外,曾豪认为,行程外的娱乐资源也可以让游客留下来,“重体验型的游客往往是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人,他们注重了解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注重亲身体验、感受,如特色剧院表演、夜市。向游客推荐这些内容,可增加他们行程的饱满度,成为他们愿意留下来的另一个理由。”

  云南美途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汪涛:

  以内容、线路、产品为王

  “云南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优秀的目的地之一,处处是景点。”资深旅游业者、云南美途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汪涛说。作为主推定制和半定制旅游线路产品的旅行社,他认为,目前,随着大滇西环线的建设,交通壁垒的打通和半山酒店的打造能帮助临沧、澜沧、怒江等新晋旅游目的地解决配套资源瓶颈。云南高端旅游、高端客群、高端定制市场正在开放,而对于一些有较好旅游资源的目的地,线路设置、交通、配套设施、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需要再完善、提升。他表示,为了让游客再留一天,作为旅游企业,要回归到“旅游”本身,以内容、线路、产品为王,再辅以优质服务。

  代表建议

  省人大代表、南涧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施增菊:

  应在“非遗+旅游”上做文章

  施增菊认为,在云南,“非遗+旅游”大有可为。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非遗项目又是当地文化中的精品。为当地文化所吸引而来的旅游,施增菊将之形容为“灵魂旅游”。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大省,我们的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施增菊说,“云南应在‘非遗+旅游’上多做文章,留住游客的脚步。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非遗体验类项目,比如南涧跳菜,游客不仅看个新鲜,还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从厨房到餐桌,自己给自己上菜。还有打歌、做陶、茶叶压制……通过这些非遗项目体验把游客留下来,而不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式地游览。”

  省人大代表、丽江市扶贫办副主任和万松:

  做精民俗特色游提质乡村游

  和万松说,丽江旅游目前基本实现了第三次成功转型,同时也成为全省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的一个示范点。下一步,将不断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服务,做精民俗特色游,提质乡村游,不断拓面扩面,不断延伸触角,而不是让游客集中在某几处景区,玩的地方多了,游客才能停住脚步,也才能让更多的当地群众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他认为丽江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还不够,如虎跳峡景区、老君山景区,随着交通等制约因素的改善,这些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省人大代表、金平县县长吴华昊:

  打造滇东南长寿康养之旅目的地

  “我要为金平旅游‘代言’。”提起金平县的优质特产,吴华昊首推生态优势,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旅游资源。在他看来,金平有三张可以打出来的“王牌”: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红河蝴蝶谷。

  目前,马鞍底境内发现蝴蝶11科128属320种。箭环蝶是蝴蝶谷的主要蝴蝶品种,每年夏季,上亿只白袖箭环蝶在溪流边、山谷里、村寨旁尽情飞舞,场面蔚为壮观,令人赏心悦目,形成世界罕见的生态奇观。中国·红河蝴蝶谷是以蝴蝶栖息地为主体、以独特的蝴蝶奇观为特色,集自然景观游赏、民族文化体验、自然科考、休闲度假、跨境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秘境。加上优越的生态环境,这里有着不少长寿老人。为此,金平县将在马鞍底乡擦亮这三个品牌,让金平在旅游目的地中更具辨识度,让游客记住金平、留在金平。这次参会,他也带来了打造滇东南长寿康养之旅目的地的建议。

  委员声音

  省政协委员、中国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金飞豹:

  修建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

  “‘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一经建成,将成为中国境内人文内涵最深厚、民族风情最浓郁、自然景观最美丽、垂直气候最显著、单项里程最漫长的国家步道之一。修建国家步道的目的,就是让游客和城市居民走向自然和荒野,用体验自然的方式深度旅游、了解自然,让更多游客的脚步慢下来,有更多时间留在云南。”金飞豹说。

  金飞豹介绍,“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建设将从三江并流核心区一直到西双版纳,整条线路囊括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等热点旅游区,以茶马古道为文化脉络、沿线15个特有民族聚居地为特色地标,将一系列经典徒步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纵向的国家步道。在这条步道上,可以依托生物多样性资源,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规划半山酒店、帐篷酒店。待步道建成后,游客们徒步旅行,深入乡村,游客在云南起码会多停留3至5天。

  省政协委员、丽江正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四龙:

  打造特色乡村建设新玩场

  “云南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未来,云南旅游一定要坚持打‘民族的文化牌’‘文化的民族牌’,保留民族文化内涵,才能让游客‘多留一天、回了又来、不自觉想来’。”杨四龙说。

  杨四龙表示,“云南旅游走过30年的路途,传统‘一把旗子、一个导游、马不停蹄、走马观花’的旅游形式应该告一段落了。游客在云南,不是为了旅游而旅游,而应该是为了有良好的体验感、参与感、幸福感。”他认为,参与和体验是把游客留在云南的关键,依托“锦上添花”的大滇西环线建设,云南各个景区和景点应该进行“彻底革命”,建设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把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融入乡村振兴中去,打造属于云南的特色乡村,建设游客的新玩场。

  对于丽江旅游,杨四龙建议,加大对文化遗产地的资金投入,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从教育、技能培训、建立主管遗产可持续发展权威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等,全面、整体、系统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衍生创意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充实云南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发散出云南文化旅游的无限魅力,把游客留在云南。

  专家观点

  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

  结合旅游目的地特质丰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表示,从专业经济学角度来讲,游客停留时间越长,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就越高。云南如何把入滇游客留住?他说,云南拥有复合型旅游资源,气候宜人,自然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资源禀赋优良,对客源有吸引力,具有把游客留住的良好基础。

  但拥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依托资源,结合旅游目的地特质,通过专业的开发整合和形象设计,形成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丰富的旅游线路产品。朱伯威说,比如西双版纳,到冬天时可以设计避寒旅游线路产品;瑞丽,可结合边贸活动、玉器交易等,形成边境旅游线路产品。

  朱伯威说,我省提出的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半山酒店作为引领新产品、新业态的标志性项目,体现着“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我省也提出打造世界级山地旅游度假区。不难看出,未来云南就要瞄准中高端旅游客源消费,构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架构,让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云南都可以得到满足,届时自然让游客延长综合停留时间。

  此外,朱伯威也称,未来15年,我省将重点培育5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产业,旅游文化业、健康服务业赫然在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中,非常令人振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在文旅基础上,结合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康养产业又将会给云南带来让游客延长综合停留时间的全新空间。(本报记者   朱婉琪   曹  婕   赵丹青 杨茜   孙琴霞   闵楠/文 杨峥   雷桐苏   通讯员   迟富华/摄)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