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营造良好生态 提升育人质量

来源:云南日报 2021-08-31 09:10:1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营造良好生态 提升育人质量

  教育部门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云南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如何?中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8月26日,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杨红琼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织密安全防线 加强秋季学期疫情防控

  秋季学期开学后,教育部门将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杨红琼说,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对秋季学期学生返校提出三条硬性标准:学校疫情防控条件达不到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的,不能返校。学校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不能返校。有效应急预案和演练落实不到位的,不能返校。

  “对照教育部的三条硬性标准,云南省提出了15条措施。”杨红琼介绍,一是做足开学前准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周密安排开学工作。中高风险地区暂缓开学。严格落实“人盯人”措施,甄别每一位师生员工暑期行程轨迹和开学返校前14天健康状况;二是做细开学中防控工作。要求低风险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员工持云南健康码绿码、绿色行程卡、测温、戴口罩入校。低风险地区高校师生员工返校,需持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云南健康码绿码、绿色行程卡、测温、戴口罩。中高风险地区师生员工暂不返校,境外师生员工未接到学校通知暂不返校;三是做实开学后防控工作。要严把校门关,禁止校外无关人员入校。高校开学后前三周实行严格管理,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外出。严格管控大型聚集性活动。在校园内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应坚持戴口罩。组织动员师生员工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做到应接尽接。一旦出现校内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四早”原则进行应急处置。

  强化监督问责 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将对各地落实“双减”情况建立半月通报制度,云南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杨红琼表示,全省教育部门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建立省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省“双减”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落实“双减”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双减”工作制度。根据中央“双减”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云南省的“双减”工作实施意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的实施办法;三是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治理行动将聚焦工作重点、关键环节、薄弱地区、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形成警示震慑;四是强化监督问责。建立全省各地落实“双减”情况半月通报制度。建立曝光台,通过有关媒体和网络进行曝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问责程序。

  落实资助政策 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新学年即将到来,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正在申请助学贷款。为此,省委教育工委、各级学生资助中心采取电话咨询、网络预约等方式,努力提高受理效率,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办理助学贷款。

  “每年七八月都是学生资助热线最忙的时候。”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秦天悦说,最近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到学生手中,咨询电话也越来越多。但是广大学子不必担心,国家助学贷款要办到9月30日。

  “建档立卡家庭脱贫后,孩子还能享受资助吗?”“我的学费、住宿费、水电费加起来要2万元左右,助学贷款额度能否再提高一些?”不少学生和家长向《金色热线》栏目留言,希望了解云南省学生资助工作。

  “学生资助是保民生、暖民心的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杨红琼表示,全省教育部门要用心用情用力来做好这项工作,达到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目标,确保贫困学子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杨红琼介绍,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设立了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将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云南省教育部门会持续关注脱贫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对脱贫不稳定户子女、边远易致贫户子女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子女给予重点帮扶,还将根据稳定脱贫户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相应资助,确保各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代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是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杨红琼说,云南高校毕业生只要在毕业后3年内到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和3个涉藏县(市)辖区内乡镇以下(含乡镇)基层单位就业、自愿服务3年以上(含3年),学费可以由国家实行代偿。同时,如果借款学生死亡失踪、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本人或者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出现其他重大的特殊情况,导致借款毕业生确实无力偿还贷款,可以申请还款救助。

  对于贷款额度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杨红琼表示,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为每生每年额度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是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0元。这一额度对于公办学校的学生而言,基本可以解决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民办院校收费相对要高一些,国家正在研究调整贷款额度。高校学生如果学费无力全部缴齐也不用担心,学校还开通了绿色通道,学生可以申请缓缴学费和住宿费,还可以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在学校期间也可以开展勤工助学。

  回应民生关切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可以解决‘三点半’接送难题。作为学生家长,我们非常期待,现在昆明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如何?”网友留言询问。

  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穆仁早介绍,2017年,昆明市在两所直属小学开始试点“三点半”课后服务。2018年,在五华区、盘龙区进行试点。2019年,在全市全面铺开。

  “‘三点半课堂’不仅要解决孩子放学后没人接的问题,更要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充分释放童趣,为孩子、家长减负。”穆仁早说,学校要把有专长的人请到校内进行特色辅导教学,老师也要作为志愿者开展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后服务。目前,昆明市所有县(区)公办小学都已开展课后服务,民办小学也在推进。昆明市还将逐步把课后服务从小学延伸到初中。

  在“三点半课堂”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经费保障难。对此,穆仁早表示,目前课后服务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还没有形成经费分担机制。下一步,昆明市要探索多渠道解决课后服务经费分担机制,深入挖掘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

  “中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教育部门对此有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家长留言咨询。

  “为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刘刚说,《通知》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云南省教育部门对于手机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要求每个学校都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记者 李翕坚)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