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云南日报通讯员 杨帆 记者 陈晓波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18年以来,云南法院筑牢法治之基、行稳法治之路,忠实履行司法审判职责,扎实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提高审判质效,锻造云岭法院铁军。全省法院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五年来,审执结各类案件380余万件,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服务发展大局 守护平安云南
“我是一名法官,对我来说,办的是一起案件,可对当事人来说,办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更要用心办好每一起刑事案件,维护公平正义。”这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法官柴继红的司法初心。
五年来,云南法院依法从严惩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大对跨境违法犯罪和涉疫情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了一批涉众型经济金融领域犯罪、涉黑涉恶犯罪、重大职务犯罪等案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平安云南建设。在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云南法院坚决贯彻依法严惩方针,坚持“打伞破网”并重,依法“打财断血”,针对涉黑涉恶犯罪的重刑率保持在35%以上。
2021年9月,人民法院驻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诉调服务中心、云南省总商会民商事调解中心揭牌,开创了云南“法院+工商联”解纷新格局。中心成立不久,一起要求返还7000万元诚意金的民商事案件,就在调解中心由法官和调解员引导矛盾双方在线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帮助企业高效解决纠纷。
五年来,全省法院将司法审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善意文明司法,依法审结各类商事、行政纠纷。出台16条服务保障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措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破产审判,推动健全府院联动机制,积极参与“烂尾楼”清理整治,助力200余个房地产项目解困重生,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各级法院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对健康产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万余件。服务旅游业发展,设立专业旅游法庭和巡回审判点159个,审结旅游合同纠纷案件243件。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不断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持续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五年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逐年上升,2021年达77.4%。
锐意改革创新 护航生态文明
“为了一种美丽的鸟,中国正在学会放弃。”在2021年于昆明召开的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上,“云南绿孔雀案”受到与会嘉宾一致赞誉,成为了云南司法护航生态文明的成功典范。该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案例之首,入选2021年度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绿孔雀是一种真正原生于中国的孔雀。2020年12月,云南法院判定,对绿孔雀栖息地可能造成风险的在建水电站项目停工,以司法方式有效预防了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和扩大。
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引起国内外关注,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法院设立全国首个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探索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审判的新模式;2022年,盈江县人民法院设立中国犀鸟谷生态保护法律服务点……云南法院生态文明司法保护的名片更加亮丽。
云南法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成功承办世界环境司法大会,设立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和9个生态环境保护法庭,构建专门化环资审判体系,制定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十六条措施,推进长江、赤水河、北盘江等流域司法协作,审结环境资源案件近4万件。突出预防性司法理念,在全国首推环保禁止令制度,探索建立刑事制裁、民事赔偿和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的环境修复责任制度,建成全国首个环境公益诉讼林。
坚持司法为民 传递司法温情
2020年8月1日,全国首个自治州层面的解纷条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正式公布实施。
身背国徽,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司法为民征程;巡回审判,指尖诉讼,将公平正义带到群众身边。大理“金花”、楚雄“梅葛”,双语调解,“一站式”法律服务进社区、进村寨……云南法院“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共治“云南模式”,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贡献了云南力量。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质效综合排名中,云南法院位居全国第三。
云南法院结合地区差异建成了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调解室,“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多点突破。全省法院共设置493个调解工作室,其中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调解室、地域文化调解室62个,配备192名双语法官。
2023年1月6日,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发出云南首份《离婚案件当事人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推进家事审判方式改革,出台家事案件审判规则,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过去五年,全省法院将民生保障摆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妥善审理婚姻家庭、就业住房、人身侵权等矛盾纠纷,用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创设“未成年人权益观察员”制度,发出家庭教育令,63名家庭教育指导员受聘上岗……云南法院不断织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
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实体化运行与旅游、家事、交通事故等专业法庭建设,在没有法庭的乡镇建立1376个诉讼服务站,实现国门、乡镇、主要旅游景区和生态功能区全覆盖。
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不断规范执行权运行,“云岭总攻”铿锵有力,五年来执结案件110余万件,执行到位金额近2000亿元。
云南法院还紧扣时代脉搏,健全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完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提升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等比例,全省法院一个工作平台办案、“指尖诉讼”“掌上办”的“智管、智服、智执”格局基本实现。如今,远程开庭、掌上办案、“云端”解纷……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模式成为数字时代“人民法院为人民”的生动实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公平正义更加触手可及。
同心共铸法魂 自觉接受监督
2022年4月起,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设立了“法官加油站”。晚上,老干警、新同志齐聚课堂学理论、讲实务,探讨案例,交流心得,集体“充电蓄能”。这是全国“2022年度法治人物”鲍卫忠生前工作的法院,大家正沿着鲍卫忠的足迹,接过司法为民的接力棒,锐意前行。
鲍卫忠去世后,在他办公桌电脑和文件柜上还密密麻麻地贴着一张张记事贴,列着姓名、身份证号码、申请执行人、金额、被执行人,还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标记。同事说,这些标记是老鲍通往群众的“独门密码”。如今,写在记事贴上的未结案件一件件逐一化解,老鲍留下的“独门密码”已经成为沧源法院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宝贵财富。
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到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全省法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五年来,全省法院有210个集体、378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涌现出鲍卫忠、彭鑫亮、柴继红、段莉萍等一批全国法院先进典型。
2019年1月24日,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教授杨静受聘成为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首届40位特约监督员中的一员,她积极履职建言,称赞全省法院监督联络工作走在全国法院前列。
五年来,云南法院自觉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积极搭建监督平台,拓展代表委员监督渠道,向代表、委员通报法院工作,听取代表、委员意见。认真办理代表建议,逐条回复并转化为具体司法措施。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政协提案全部高质量办结。组织28批次1420名全国、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到各级法院视察,主动邀请代表委员观摩庭审、见证执行、列席审判委员会。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们认真履职尽责,为民发声发言,也为法院工作建言献策。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云南法院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