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书香 阅享未来——写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召开之际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4-23 11:07:2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万里华夏东风荡,彩云之南满书香。

  四月的春城,日丽景明,百花争艳,书香馥郁弥漫。

  缕缕书香,自五千年历史长河飘然而至,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和血肉,充溢着先贤名士的智慧与浪漫,或飘逸如云,或深邃如谷,浸润大好河山。

  岁月如歌,书香不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岭大地交融汇聚,成就了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时代风貌。说不尽纳西东巴文化的象形密码,傣族贝叶经的时光记忆,徐霞客丈量的莽莽高原,杨升庵慨叹的滚滚长江,沈从文向往的云舒云卷,汪曾祺回望的烟火人间;看不够杨善洲毕生奋斗留下的巍巍林场,高德荣带领独龙族儿女播种的累累果实,张桂梅孜孜不倦托举起山里娃的灿烂笑脸,鲍卫忠甘洒热血强边富民的历历形象。

  去岁潮涌钱塘,今朝香浸云南。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行,各界人士汇聚彩云之南,以书会友、共沐书香,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以书香涵养民族精神,以阅读赋能国家发展,让阅读的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扬帆助力。

  (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文明古国源远流长,文化之邦帙浩文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从“囊萤映雪”到“凿壁偷光”,从“牛角挂书”到“程门立雪”,脍炙人口的爱读书、善读书的典故,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敬仰,学思践悟相伴一生的求知精神。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全党全军全民的学习问题;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学习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爱好”。从建党之日起,读书学习就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历经百年风雨,业已成为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改造,实现能力素质提升和胜任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经之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之气,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2022年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全民阅读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深化全民阅读活动。2024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十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再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不同表述方式的背后,是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全局性深化。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全民阅读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全民阅读从“阅读活动”向“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发展目标从“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与图书阅读量”向“提升国民阅读力”深化,全民阅读的使命从“满足国民精神文化新需求”向“提升国民阅读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华,上升为国家战略。

  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上升;从40.3%到80.1%,从76.3%到81.8%,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和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的增长趋势亦然。

  党员带头读,社区筑风尚,家庭共阅读,校园书声琅。阅读,正在汇聚起学习型社会的厚重力量。

  (二)

  沿着层层火山石堆砌的台阶拾级而上,牌楼式大门、雕花屋檐逐渐清晰,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腾冲市和顺图书馆静谧安详。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图书馆,由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

  银发老者凝思畅想,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初学孩童全神贯注,吮吸知识养分;从外地来的游客,将阅读作为旅途的休憩;卷着裤腿结束一天劳作的农民,放下农具静悄悄地走进图书馆。在这里,阅读呈现出了最本真的样子:全民、普惠、平等。

  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阅读无疑是最广泛、恒久的文化需求。全民阅读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确保所有人享有平等、公正的阅读权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全民之于阅读,是价值导向;阅读之于全民,是进步之阶。

  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云南。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将其视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行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内容,提供政策支持保障。自2016年以来,“全民阅读”多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如《云南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实施意见》《云南省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工作方案》《云南省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省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云南省青少年读书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全民阅读常态机制,让新时代云岭大地书香充盈。

  以“全民阅读”为统领,全省80%的县(市、区)常设读书节、读书月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边寨”“书香校园”成为云岭大地的文化标杆;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络、进特殊群体“书香九进”活动,持续扩大着全民的参与度,少数民族、银龄人士、少年儿童、农民群众、视障群体的阅读权益得到极大保障。

  在德宏,已建成的6家“国门书社”成为中缅两国边民以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窗口;在普洱,小小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的运营模式,把正能量、致富经引进乡村天地;在云南各地,陆续落地的“云上乡愁书院”,不仅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还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城市到乡村,从官方到民间,阅读人群持续扩大,阅读场所不断延展,各式各样的阅读力量在蓬勃生长……“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云岭大地处处满溢书香。

  (三)

  南渡北归、弦歌不辍,读书求学、教育救国,西南联大的岁月,书写了云南文化史上最璀璨的篇章。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千里跋涉迁至昆明,西南联大由此诞生。烽火岁月,艰辛异常,师生们在土墙铁皮顶的教室里上课,每逢下大雨,屋顶叮当作响,教授们讲课要提高嗓门才能压得过风雨声。读书治学,救亡复兴,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点亮了中国西南的文化星空,汇聚成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时代交响。

  岁月已远,精神永存。费孝通先生曾说:“八载振铎传薪,千万颗读书的种子在大西南贫瘠的土地上立根、发芽、挺立,成长为文化救亡的先锋旗手、科学救国的栋梁桢干。”西南联大,留下了一大批书写云南的优秀篇章。

  梅贻琦先生撰写的日记记录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仁人志士、学者名家汇集于此,抵御外侮、反抗强权的历史细节。老舍的《滇行短记》、朱自清的《蒙自杂记》、何兆武的《上学记》都在追忆那段时光……赤心报国、研精毕智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阅读,带领我们一同走向历史深处,在回望中获得对家国的体认。

  纳西族的东巴文、傣族的贝叶经、佤族的《司岗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支流汇于一宗,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着眼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增强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年来,围绕国家古籍工作安排,印发了《云南省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云南省古籍整理出版与保护修复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力度,抢救性修复了一大批汉文古籍、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古籍;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截至2023年,全省古籍数字化总量达109.8万拍,并将数字化资源在局域网、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上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阅读,引领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共鸣中加深对价值的认同。

  “每一个清晨,当旭日冉冉升起,你迎着徐徐的山风,披着一身霞光,走在学校宽大的足球场上,看着党建墙上‘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巨大红字 ,听着孩子们齐声唱着那支动人的歌……”捧起近年来云南备受关注的《张桂梅》一书,肃穆之情油然而生,沉甸甸的书本,饱含着时代楷模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书香浸润之处,皆有精神共鸣回响。

  立足时代发展变化,云南加大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通过深入实施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努力丰富拓展优质阅读资源。《张桂梅》《农民院士》《阿佤法官鲍卫忠》《独龙相册:从刀耕火种到全面小康》记录时代蝶变、书写辉煌成就;《李大钊年谱》《亚洲象行为学研究》思想精深、内容精湛;《什么是云南》《犀鸟启示录》《生物多样性之美》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注脚;《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云南少数民族经典故事绘本》《大象的旅行——“短鼻家族”北上南归记》等一批“走出去”项目实现版权输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贡献了重要力量。

  读新书、学新论、阅新章,云岭各族儿女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从阅读中汲取丰沛的精神、饱满的干劲,凝心聚力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四)

  阅读可以知所从来,阅读可以明其将往。

  用手机扫描《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绘本,AR技术让绘本中12件跟“十二生肖”呼应的馆藏文物瞬间“活”了起来。跟随AR点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呈现眼前。

  利用AI技术,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技术”实现了甲骨文在数字空间的“苏醒”,用AI字形匹配算法实现甲骨文以字搜字、以字搜图。

  信息时代,阅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读者有了多样化、便捷化的选择。手机阅读、视听阅读、AR阅读、VR阅读,新的阅读形式不断刷新着人们的体验。阅读,这一人类古老而持久的精神活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翻动纸张、沉浸文字海洋的范畴,转而演变为一种多元、沉浸、交互式的知识探索与文化体验。

  开卷,已不仅仅是打开一本书,更是开启一扇联通未来世界的窗。

  技术的导入拓展了阅读的疆域。互联网消除时空界限,使得各类信息资源唾手可得,数字技术通过个性化推送与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定位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与针对性。

  技术的革新催生了多元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融合多媒体交互,打破静态边界,实现视听触觉的沉浸体验,通过远程实时共读、高清视频讲解、多人在线讨论等新形式,实现知识分享的即时化、全球化。

  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阅读深度整合与个性化定制。“纸电融合”时代下,读者能自由切换介质,享受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AR、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打造了“万书互联、人书合一”的全新阅读场景。人们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可以亲眼目睹古战场的恢宏场景;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可以亲手解剖虚拟的生物标本……通过阅读,人们亲历历史、探索新知,体验前所未有的深度参与与情感共鸣。

  技术的发展,可以消弭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阅读鸿沟。

  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已陆续通过数字化建设或改造,从“田间”迈向“云端”。从此前的“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农民点单、按需定制”,从单一的书本升级为百万种数字阅读内容,吸引更多农民爱上阅读。

  各地新建的视障阅览室,在丰富既有盲文阅读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听书App、智能听书设备等,不断提升视障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

  从古老的印刷术到今天的数字阅读,技术不仅变革媒介,更深刻重塑了阅读本质,革新了知识获取、理解与应用的全链路,引领人们以全新方式洞见、融入并塑造未来。

  阅读迈入新时代,已然转型为多元、动态、立体的沉浸式体验,这使得我们在虚实交融的广阔空间自由探索,以前所未有的维度触及知识边界、感知文化肌理、参与智慧共创,沉浸于“纸电融合、万书互联、人书合一”的未来阅读场景,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

  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让浓浓的书香浸润彩云之南,让浓浓的书香充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南耀平)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四月的春城,日丽景明,百花争艳,书香馥郁弥漫。

2024年04月23日 11:07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保护这颗蓝色星球、共同建设绿色家园,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2024年04月23日 11:05

为实现“零碳码头”建设目标,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在莱州港用电增容项目上提供全链条电力方案,高效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

2024年04月23日 11:02

4月18日,浙江湖州在北京发布《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用更高要求、更加全面的地方性法规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04月23日 11:01

国家药监局制定了《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若干措施》,现予以发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2024年04月23日 10:54

在省图书馆参加一次古籍修复传拓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装订“古书”,体验文化传承;在禄丰市黑井镇云上乡愁书院,捧一本书度过清雅闲适的阅读时光;在丽江参加一

2024年04月23日 10:05

带孩子在书店通过阅读领略西南联大文化精神、“云端”书屋搭上信息化快车走进农家……眼下,新型公共文化阅读空间在我省遍地开花,以现代设计改造升级阅读体验、

2024年04月23日 10:00

财政收支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财政部22日发布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显示,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重点

2024年04月23日 09:49

大漠戈壁、高原雪山、雨林盆地,广阔的中国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1.5%,关乎国家总体发展。

2024年04月23日 09:48

傍晚时分,云南昆明市中心的老街到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沿街各商铺的灯光次第亮起,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茶香、咖啡香、烧烤香……在空气中汇聚成动人的烟

2024年04月23日 09:43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