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国庆长假,许多游客或驾车或徒步,纵擎千里,去山高谷深的怒江、流急坎陡的金沙江、纵贯横断山脉的澜沧江,体验三江的壮丽,探寻世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元文化融合、多民族和睦相处的人间净土。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横跨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5个州市,有雪山、峡谷、草甸、冰川、湖泊、森林、丹霞地貌等气象万千的自然美景。申遗成功21年来,我省通过保护、监测、科研等多位一体的综合举措,推动三江并流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融合,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在保护发展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成为世界最美自然遗产。
完善保护机制山增树地添绿
穿上迷彩服,背上干粮、照相机和砍刀,国庆假期六普和同伴们又一次钻进高黎贡山的密林中。
“节假日游客多,我们多走几个山头,防止游客带火种进山。”六普是泸水市片马镇村民,年轻时也曾砍过树、打过猎,如今担任生态护林员后,一个月有20多天穿行在山间密林。六普说,“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高黎贡山。有很多人守护着这里的一切,包括当地党委政府、边境派出所、护林员、各族群众。”
三江并流成功申遗,既成为当地人的骄傲,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不断完善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体生态保护模式,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四级林长659名,选聘生态护林员33076人,开展珍稀物种监测科研、栖息地廊道修复造林等项目,构建起一张全面覆盖的生物生态安全保护巡护网络。
丽江市统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民间力量,启动老君山滇金丝猴调查保护,引导与滇金丝猴栖息地紧密相连的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工作。该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入800万元对老君山黎明片区进行生态修复,向居民赠送太阳能热水器,引导群众使用电能、新能源来替代柴火,让居民成为自然资源的守护者和受益者,主动参与自然遗产片区的巡护。
迪庆、怒江、丽江、保山、大理完善跨州(市)联防合作保护机制,三江并流生态保护由单纯森林保护迈向以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综合保护为本,向科学研究、资源监测、中外合作、推动周边发展等多领域拓展道路。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如今,“呵护三江并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理念已深植于各地干部群众心中,三江并流区域山增树、地添绿,生态系统多样性、完整性和原真性更加凸显。
合力守护生态三江壮美如画
金秋季节,迪庆高原山湖相依,天空澄澈,宁静秀美。
“太美了,像画里一样。”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游人如织,来自山东的游客沈女士感叹道,坐动车进迪庆,开窗见景、出站见绿、抬头见蓝,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迪庆州颁布实施草原管理条例、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高山冰缘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白马雪山复合生态系统垂直带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出台了旗舰物种滇金丝猴监测及救护放归两个技术规程等措施,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这里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丽江市编制完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丽江老君山片区保护管理规划》,构建老君山管理局主动管、职能部门配合管、乡镇政府协同管、社区群众齐参与的共管机制,不断更新生态资源管护理念方法。
保山市创建高黎贡山自然学校平台,面向青少年开展系列自然教育培训和“无痕山林”理念实践,建立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积极探索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地保护、回归种植模式,守护三江并流,呵护人类瑰宝。
山山有人护,箐箐有人管。滇金丝猴、高黎贡羚牛出没山岭,黑颈鹤、白尾梢虹雉飞翔林间,灰头麦鸡、牛背鹭觅食田野,须弥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枝繁叶茂,波瓣兜兰、杏黄兜兰密林飘香。现在,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壮美如画,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新物种不断被发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物种基因库”和各种珍稀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聚焦保护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千峰竞秀,万木争荣。位于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上游的昌宁县,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
近年来,昌宁县全面加强澜沧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澜沧江两岸发展茶产业,打造世界知名红茶品牌,系列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31.5万亩,有4.65万户18.23万人从事种茶、茶叶加工和销售等,大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周边,河流密集,林密鸟多,是怒江州观鸟经济起源地。村民密波四建鸟塘,当“鸟导”,在坡地沟箐种草果、刺龙苞、黄精等经济作物,一年可收入四五万元。“好生态环境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密波四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江并流涉及州(市)聚焦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探索产业发展与遗产保护反哺机制,全力推广“生态护林员+”模式,发展林果和林下产业,做大“生态蛋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两岸芒果、柑橘、草果、茶叶遍布,坡地山梁成为“绿色银行”,各族群众端上“生态碗”,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寿华和茜张帆李建国)
记者手记
2003年7月2日,“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21年来,三江并流被誉为最美遗产地,这与云南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云南篇章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多年来,我省秉持“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新契机”的理念,构建多元化协同保护机制,激发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广大民众等多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促进各主体间的高效协同与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保护”格局;强化自然遗产保护法律框架指导约束,健全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自然遗产的违法行为;广泛宣传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全社会对自然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造力,让人人参与其中,筑起一道全民共守的坚固防线。
在自然遗产利用过程中,我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探寻自然遗产与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充分发挥自然遗产的文化美学价值、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鼓励和支持自然遗产地发展新型绿色农业、林业等,在自然遗产经济价值转化的同时,实现社会和生态价值,让自然珍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2024年10月17日 11:44
2024年10月17日 10:54
2024年10月17日 10:35
2024年10月17日 10:33
2024年10月16日 17:35
2024年10月16日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