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小康路上绿意正浓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7-23 16:10:0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以良好生态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获得不断改善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石屏 小康路上绿意正浓

优美的乡村环境

  

  沿“五代河”曲折前行,一条富有活力的生态廊道映入眼帘,蓝草花、五爪金龙等景观植物绿意盎然,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便是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2018年,我省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石屏县探索以村庄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由此展开。

  用设计的力量美化环境

  青山相拥,白云环抱,在大山里安卧的大平地村静谧安逸。90后的王一洲拿着手机在绿意间寻找灵感。他发现在农村早已见惯的屋顶瓦片,用来铺设路面还挺好看;废弃的房屋木料,改造成休闲桌椅也挺别致;房前屋后“微田园”里,芋头、辣椒、无筋豆,妙趣横生。他随手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一会儿便有近百个点赞。

  王一洲是大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他和乡党委、政府的一班年轻人眼里,大平地村具有无穷的魅力,“乡村怎么振兴,迈向小康的群众需要什么,党委、政府需要做什么,这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经过反复论证,大伙渐渐达成共识:“要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2018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提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的‘当头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全州13个县市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的大幕由此拉开。

  大桥乡干部说干就干,借来林业站的防火无人机、手绘村庄布局图、召开群众议事会,把道路、公厕、污水治理站、停车场、公共广场、复耕复绿等内容按群众意愿布置,经村民“一事一议”讨论通过后,再形成村庄规划,写进村规民约。

  田园风光是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是最好的绿化。乡党委书记苏鹏亲历了大平地的一步步改变,在他看来,村庄整治的点睛之笔,就在于坚持落实了生态理念:“结合村庄实际,采用当地原生态素材,合力布局公共功能,探索出一条群众为主体、低成本投入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凝聚起广泛的生态共识

  以绿色为发展动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赋予怎样的能量?大桥乡不是个案,行走石屏,我们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飞来峰上,坝心镇龙港村党支部书记周官宏拨通了电话:“老陆,最近在忙什么,何时回来?”电话那头,村民陆洪亮传来爽朗的笑声:“想我了?等回来开了民宿,咱俩一起干。”

  “以前,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异龙湖,蔬菜、杨梅大水大肥,湖面杂草多,垃圾也多。”周官宏感慨,这些年,石屏县为异龙湖划定保护红线,沿湖村庄退耕退塘,面山杨梅休耕,流域截污治污,带来旖旎风光、生态宜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想、新风尚。“村民们拿到生态补偿款,看到湖水变蓝、村庄变绿,纷纷去外面学习取经,谋划着搞乡村旅游。”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整洁村貌等生态需求最为迫切,也更容易凝聚起共识。

  每次孙子从县城回来,都嚷嚷着要到健身广场玩,大平地村村民李伟心里乐开了花。“过去,门前巴掌大的地面上,横七竖八排着旱厕、烤烟房、猪圈,臭气熏天不说,面对面走路都磨不开身。”在环境整治中,作为村民代表,李伟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旱厕,周边几户人家见状也主动参与,不到一个月,门前修起了水景池、小广场、小庭院,劳动之余,村民都会聚到这里纳凉、聊天。

  干部在状态,群众就有好心态,乡村就有好生态。石屏县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组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一村一策”,坚持“拆一片、建一片、绿一片、美一片”,累计拆除危旧房屋、违章建筑130余万平方米,在原址上兴建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1000余个,群众广泛的“生态共识”正逐步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生态好了,村子靓了,外地同学都羡慕我们的自然环境,恨不能用袋子装些空气寄过去。”王一洲颇为自豪。

  当农民有信心有奔头

  乡村变美了,怎样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富足?走在异龙湖的山水间,一项项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一个个种植养殖新业态不断涌现,眼前绿意无限,心里几多振奋。

  见到李兴兰时,她正在田里忙碌,两亩多水面漂浮着盛开的一叶莲,小小的花朵晶莹剔透,让人爱不释手。这几年,凭着山里人的拼搏精神,李兴兰一家依靠种植蔬菜富了起来。前段时间,她把地租给外来老板种植水生观赏植物的同时,还与丈夫在自家的地里打起了工。她说:“过去种地肥料用了不少,增产效果却不明显,农科人员来上课,才知道种地也要讲科学,土地需要休养,最好是水旱轮作,才能保持土壤肥力。”

  和李兴兰一样找到致富新门路的人越来越多。“自从在地里安装了喷灌、滴灌,用新品种火龙果替代老品种,节省了管理、授粉的人工成本之外,每亩产量还提升了四五倍,去年收入30多万元。”说起这些变化,同村的李永兵有些激动。

  李兴兰和李永兵的变化,印证着石屏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努力: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节水灌溉,土壤质量提升、物理防虫等现代技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异龙湖水清舒舒,党委政府来操心。沿湖村民要珍惜,保护宜居美家园……”周官宏唱起了自己编写的歌曲。如今,坝心镇龙港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半山酒店、房车营地已进入实施阶段,“环境变美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农民有信心、有奔头,这应该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在湖边住了70多年的周老汉一脸幸福。(记者  李树芬  文/图)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