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拉河柱村—— 幸福家园的新生活

来源:云南日报 2021-07-23 11:23:2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垃圾往坑里一扔,脏水往门口一倒,不管是谁家都干净不起来。”说起5年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拉河柱村老鸦树村民小组的环境,村民李自忠眉头紧锁。如今,这里却是另一番美丽景象。7月19日,记者走进拉河柱村,整洁的乡村硬化路,绿意盎然的田园,整个村庄美丽如画,“颜值”今非昔比。

  发展产业带来民富村美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拉河柱村群众的期盼。短短几年时间,从乡村环境到村民的精神面貌,老鸦树村民小组的变化天翻地覆。占据距县城3公里的区位优势,拉河柱村首先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村前屋后的地里,各种蔬菜绿意正浓,路两旁的核桃、苹果挂满枝头。

  2016年,县里引进龙头企业,以向村民租赁经营方式种植蔬菜。2018年,老鸦树村投入205万元,建成420亩露天蔬菜基地,发展糯山药、大葱、大白菜、百合等6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20的1.1万元,成为保和镇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最快的村。现在,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30多户开上了小汽车。

  “不打牢经济基础,说什么都是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美丽乡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最终受益得实惠的也是农民群众。”拉河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朱建生说。在这里,村民都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红火。问及今后如何发展,村民回答:“相信党的干部,一定能带领大家越干越好。”

  整治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李自忠家门上挂着一面红底黄字的“骏马旗”,那是在村里人居环境评比中得到先进的流动红旗。“骏马旗曾经是对脱贫攻坚优秀的表彰,现在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表彰,不变的是它始终挂在我家门上。”李自忠自豪地说。2018年,维西县以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四美”创建为重点,推进宜居宜游、宜业宜养“山水维西·幸福家园”建设。老鸦树村的环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腰包鼓起来后,村民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要求,提升村容村貌和文明乡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性强,方方面面都需要群众参与,拉河柱村党委让各个村民小组都参与进来,老鸦树村成了先进,相邻的花园箐村民小组也不甘落后。

  不久前,过上好日子的花园箐村群众在通组道路旁建了一个亭子,取名“颂恩亭”,上书一副对联:“聊点感恩话,常做感恩事”。村民们正坐在树荫下聊天,商讨修建停车场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事。听说可造福村里老人,不少村民主动让出自家闲置地,建了3个聊天点、公共小花园20个,种植了200多棵绿化树木。

  村民乐意干,村组牵头干。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拉河柱村又把废弃的旧木料做成木栅栏,把刚刚复垦复绿的土地围起来。村里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园、花园,花园箐村变成了实打实的花园。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拉河柱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拉河柱村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小康村”“公园村”。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荼蘼开到清和月,芍药都称富贵花。”这是李自忠家门口贴着的一副用傈僳族语书写的对联。他说:“我们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维西县深入开展的“四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陋习,形成好习惯、好风气,让群众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全县各民族群众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农村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争吵打架的现象少了,群众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这文明乡风也是致富好路子。拿我家来说,学好了傈僳族文化,也能带来创收。比如,老伴用傈僳族传统工艺织出的一个荷包,在市场上可卖300多元钱。既有文化韵味,还给我们带来了收入。”李自忠说。现在,“四美”创建已成为维西县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古朴静谧与现代文明、特色产业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生活新画卷。

  (记者  唐焱  张帆  龙彦)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