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片片荒山变绿海
原标题:海口林场用60年种出“金山银山”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每年5.5亿元
游客在周恩来总理亲手种下的油橄榄树前合影留念。 记者 杨艳辉 摄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昆明海口林场亲手种下了一棵象征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友谊的油橄榄树,并嘱咐:一定要把油橄榄种好,要让云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
几代海口林业人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青山,通过不断的努力,将一片片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海口的森林覆盖率从几乎为零逐年攀升至去年的75.47%,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每年5.5亿元,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
以山为家 一路走一路栽
从昆明市区出发,山间公路两旁郁郁葱葱,半个多小时就来到海口林场。将时间倒流回上世纪50年代,海口片区根本不是如今这个模样。那时,海口片区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生态破坏极为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1956年,为修复当地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经云南省林业厅批准,海口林场在两个苗圃及一支造林队的基础上成立了。
1964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这里,在荒地上亲手种下了一棵象征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友谊的油橄榄树。他一再嘱咐林场职工,要像保护孩子一样,细心照管它,保证它过好成活、生长、开花结果、高产稳产和传宗接代五关。一定要把油橄榄种好,也要让云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让海口林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为了落实周总理的“五关”指示,老一辈的林业人,风餐露宿、手扛肩挑,即使在工资都无法发放的困难时期也不曾离开。“建场初期,海口林场森林覆盖率极低,光秃秃的山上,偶尔能见到几棵云南松。”海口林场老职工欧绍品回忆,当年整个林场没有一间正式的房屋,职工住着油毛毡房,用牛车拉水、自己栽种,一路走一路栽。白天栽到哪里,晚上就在哪里搭草房、帐篷。女人们带着孩子,以山为家,白天忙着种树,晚上还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把破烂不堪的衣服一补再补。唯一能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把荒山绿起来的希望。
多年后,儿子欧家昆加入林场,和他成了“父子兵”。跟随着父辈在山上长大的林场职工子女,生在林场、长在林场,毅然承担起了父辈们未完成的使命,精心抚育管护着油橄榄树林,让片片荒山变成了绿海。
绿树成荫 成为一张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积极引进科技人才,通过科学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海口林场在保护好1450株油橄榄的基础上,培育了11000株适合本地生长的油橄榄树苗,并在宽地坝林区种植了1100株油橄榄树苗。当年的油橄榄树苗早已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成为海口林场的一张名片,被群众所熟知,部分油橄榄老树依然连年开花结果,果实产量高,果期较长。
几代林业工人扎根林场,铭记周总理的嘱托,发扬和传承艰苦创业精神,为生态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总理树”前续写着“绿色”新篇章。截至去年底,林场管辖面积7161.6公顷,林地面积6190.9公顷,森林覆盖率75.47%,林木绿化率81.89%,森林蓄积量43万立方米,近20年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成了昆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昆明主城及滇池的重要生态屏障。
此外,林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生态文化传播,不但对公众免费开放,还强化了“总理树”、昆明林业展览馆、油橄榄专题馆、澳大利亚引种植物试验区、林下药材试种区等景点、设施建设,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学校”“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昆明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年接待前来接受教育者超35万人次。
2020年12月7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在北京召开了“海口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国标认证会,认定海口林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每年5.5亿元。
林场优美的环境还给周边群众带来实惠。在林场附近村子里,别具特色的小别墅错落有致,特色农家乐、养老院纷纷涌现。三泉农家乐是一家特色生态农庄。这几年,负责人吴先生看到来林场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就依山傍水建起了特色农家乐,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游客络绎不绝。吴先生说:“这些年,林场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我们小店也沾了‘绿色’的光。”(记者 杜托)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