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之花绽放洱海之畔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5-25 11:21:4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大理州创新驱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产之花绽放洱海之畔

  五月的洱海畔,高山杜鹃与野棠梨恣意生长。花海之下,艺术家和村民一道将夏日美景描绘得艳丽多彩;文化产业园中,看着一批批新鲜出炉的梨膏,大理“金花”笑得愈加灿烂。文化,让大理之美有了灵魂,动人心魄。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强化改革创新,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文旅融合助推、园区村落示范带动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因地制宜 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

  双廊镇伙山村“白族农民画社咖啡馆”中,89岁的王秉秀和48岁的李艳丽正用自研矿物绘制着客人定制的“梨花鸡鸣图”。年龄相差颇大的两人在思维碰撞间有了新创意,让咖啡馆负责人林向阳很是欢喜:“定居双廊的上海艺术家沈见华带领白族居民成立画社,将一群曾靠低保生活的老奶奶带动为一幅画作价值万元的民族画家。导演张扬、建筑师八旬等艺术家又为伙山村带来新能量,让大伙都成了‘村民艺术家’,山村走上了一条艺术振兴之路。”

  同样位于双廊镇洱海畔的长育村、大建旁村,已共同打造成为艺术小镇。杨丽萍、赵青等艺术家厚植舞蹈、建筑、电影、白族彩绘等文化艺术,带动了双廊艺术品牌崛起。从湖畔到山区,双廊镇立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优势,通过邀请艺术名家担任名誉“村长”参与乡村治理,协助搭建美术馆、外出办展等方式,让艺术家与村民形成元素交流、灵感互动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文旅融合全域发展模式。

  艺术家的集聚,让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大理州高度重视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高密度出台了《大理州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试行)》、苍洱人才“霞光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同时高规格布局文产发展,策划了“漫步苍洱”世界级康旅品牌等众多能走向世界的高水平文艺与赛事活动。近5年累计争取到中央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理杨丽萍大剧院等81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为吸引艺术人才选择大理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结合部分村镇特点,尝试多元合作,一批“艺术家第二居所”示范点逐渐成形。在位于大理大学与大理古城间的中和村,通过高校牵头、政府扶持、村民参与,引入音乐人陈越、清华美院教授周建朋等艺术人才指导村落建设,整合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仅一年的时间便吸引绘画、陶瓷、装裱等10余种不同类别艺术家近百人入驻,举办多国艺术家参与的“中西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让曾经的“失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以自然资源吸引人,以政策优势留住人。大理州吸引了国内外各类艺术家近2万人旅居兴业,探索出“不求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合作机制,引导本地居民与外来艺术家合作,共同将大理打造为艺术家的心灵故乡。

  守正创新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鹤庆县新华银器小镇,小锤敲击声、直播带货声不绝于耳。随着智慧景区、特色小镇建设,艺术院校学生、返乡创业者、直播团队等聚集于此,为传统银器的锻制技艺和销售模式注入新的创意。今年初,新华银匠村文化产业园区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夜间直播成为新华村传播银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一道人文景观。

  “中国民间工艺之乡”如何推进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深度融合,这是新华村面临的大课题。2017年起,新华村聚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银器手工艺集中研发和设计中心、银器手工艺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育中心、银器直播基地等差异化发展平台,用“银器+其他产业”的形式升级现有产业,形成银、旅、镇三位一体的产业耦合链条。目前,从事制作与销售鹤庆银器的人员达2.4万,年产值约31亿元,形成了银器工艺研发、设计、商务会展、文旅深度相融合的新业态。

  “中国扎染之乡”喜洲镇周城村,传统白族扎染也正在走向国际、融入现代生活。在大理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鹤庆红土、石榴皮、茜草等50多种天然染料极大丰富了扎染的色彩谱系,从商业文创、室内定制整装到标准化色卡编制都为扎染接轨现代产业搭建了通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大理州以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为抓手,破解传统技艺小、散、弱的困局,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培植、项目实施、园区建设、活动平台打造上着力,创建了以剑川木雕、鹤庆银器、邓川石雕为载体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垒翠园、杨丽萍大剧院、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数字三月街等一批彰显大理文化魅力的项目。

  2020年,全州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00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9.99亿元,GDP比重由2013年的1.46%增长到2020年的2.02%,增长38.35%。随着扎染、银铜器、木雕等优势特色产业走向差异化、品牌化、高端化、规模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传统技艺+创意创新”的大理文化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记者 吴沛钊 秦蒙琳 段苏航)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