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实干担当建设美丽家园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8-19 08:45:4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在大临铁路上飞驰的动车 供图  

  乡村振兴活力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如今的佤乡大地,旧貌换新颜,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一片片果蔬花园基地、一座座美丽村落……处处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勐来村大寨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红顶灰墙的佤族民居和一幅幅形象生动的佤族墙画,进村道路两旁鲜花盛开,家家户户庭院里的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更是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佤族村民赵秀兰家过去住的是油毛毡房,后来住上砖木结构的瓦房,如今又 搬进了两层的小楼。“以前觉得只要能住上瓦房就很满足了,哪里敢想能有今天这样的光景。”亲历了勐来村的发展,她由衷地感叹。

  近年来,临沧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宜居三大重点,着力构建产业、生产、经营、增值、保障五大体系,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十三五”以来,临沧市把澳洲坚果产业作为继核桃、茶叶之后又一重要生态产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来抓,逐步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在永德县坚果加工企业的车间里,新鲜坚果堆积如山,工人们忙着把一袋袋坚果送进机械里加工,脱青皮、清洗、干燥、人工筛选……目前,永德县坚果种植面积60万亩,挂果14.6万亩,坚果产业成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从第一粒澳洲坚果种子漂洋过海来到云南、在临沧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后,坚果树不仅装点了当地的绿水青山,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项目纷纷落地,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动力十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446个,完成“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基地面积944万亩。建成中国首个国家级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张守攻院士工作站”“朱有勇院士林下有机中药材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心”落户临沧。

  沧源县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凤庆县安石村、双江县闷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临沧县沿边小康村模式列入国家典型案例……做优产业、美化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多点发力,临沧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临沧世代繁衍生息着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22%。临沧市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实施了“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新局面。

  参天的古树,青翠的竹林,优美的田园里硕果累累,净洁的庭院内花香四溢,丰收时节的景亢美不胜收。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是以傣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共同居住的村寨。近年来,该村通过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六个共同”管理模式,建成了田园风光浓郁、产业特色突出、村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便利、生活方式文明、乡风淳朴和谐的美丽村庄。   “六个共同”模式既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又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让村民的心贴得更紧,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是一个汉族、拉祜族、傣族等群众共同生活的多民族聚居村。幕布村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了集特色购物、休闲阅读、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遮哈村芒团村传承非遗文化,将民族优秀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边疆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之路,展现出边境村寨组织强、村寨美、边民富、边疆兴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民族团结一家亲” 文化长廊,“民族团结模范小区”……行走在临沧各地,随处可见各类民族团结的元素,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已成为临沧干部群众共同的信念和自觉行动。

  在这里,民族团结的故事数不胜数,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处处盛开。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临沧各族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共享繁荣发展的生动描述,也是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美好寄托。

  跨越发展气象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沿边对外开放、脱贫攻坚等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沧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大临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临沧不通铁路的历史;中缅国际大通道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成功通车,临沧没有国家高速路网的历史彻底结束。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临沧机场改扩建,以及凤庆通用机场的全面开工建设,长期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被一一突破。

  工地机器轰鸣,车辆往来穿梭,一个个项目落地开工、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用……紧扣“绿色生态”和“快速崛起”发力点,临沧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绿色发展的动力澎湃激荡,快速崛起的格局加速形成。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甘蔗产业优势被列入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1万亩,覆盖2.3万农户12万人,蔗农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7%。在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的背景下,甘蔗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耿马县率先启动建设全省首个“国家甘蔗工程大数据中心”。该项目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甘蔗产业种植、精深加工基础提升、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进一步实现“一根甘蔗吃干榨尽”全产业链资源数字化、可视化,逐步拓展延伸服务到全产业链建设,不断细化升级,用数字化、工业化、订单式农业理念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的甘蔗产业。

  大江蜿蜒而过,沃土神奇美丽。临沧境内保存有大量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古茶树、古茶园,是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拥有当今世界上最粗壮、最古老的古茶树——凤庆县锦绣村香竹箐3200年栽培型古茶树;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的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有被中外专家誉为“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园……

  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珍稀丰富的茶树资源和悠久多彩的茶文化,让“一片茶叶”成为临沧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目前,临沧市正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济、茶旅融合发展,将临沧丰富的茶文化融入重大文旅项目中。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兴边富民强边固防,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在绿色发展新起点上,临沧各族干部群众以奋进之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记者 胡梅君 李春林 赵丽槐)

  亲历者访谈 >

  奋斗的信心更足了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近日,记者走进班洪乡,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代表岩翁和岩板正在班洪四大嫂饭店前的“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里,带着乡亲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

  去年6月,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报告佤山巨变,诉说阿佤人民的幸福新生活,表达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赤诚之心。“虽然心里没底,但我们都特别期盼能够收到总书记的回信。”老支书岩翁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送达班洪村下班坝,让整个佤山大地成为欢腾的海洋。

  当天一大早,班洪村乃至附近乡镇的乡亲们穿起了节日的盛装,早早就赶到下班坝。“听完回信后,在场的所有人载歌载舞,欢呼声震动佤山的每一个角落。”岩翁回忆起那一天,每个细节至今都历历在目,“当时我们捧着回信,小心翼翼地传阅,双手是颤抖的,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佤族群众告别茅草房住进砖瓦房,从泥巴路走上柏油路,从“一穷二白”的产业布局到建起集原生态佤族文化开发、乡村旅游、电商销售、边市贸易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唱响了阿佤人民的新时代幸福之歌。

  “党的光辉一次又一次照亮了佤山,我们阿佤人民的幸福密码就是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我们写信就是想让总书记知道,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阿佤山的变化翻天覆地,阿佤人民的生活幸福快乐。”岩翁激动地说。

  现在,写信的老支书们分成4组,每周都会来到“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用佤语、汉语给乡亲们讲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大家领会重要回信精神,为佤族人民接续奋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油鼓劲、提振信心。

  “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我们继续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总书记对边境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切牵挂。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产业发展得更加兴旺、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把各族儿女团结得更加紧密、把国土守护得更加稳固,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盼。”岩翁信心满满。(记者 赵丽槐 胡梅君)

  记者手记 >

  佤山唱响幸福新歌

  近日,记者深入临沧市边境3县的村寨,用脚步丈量佤山的热土,用眼睛观察边境小城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心感受各族同胞满溢的幸福和喜悦。

  走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村的玻璃栈道上,南滚河涛声依旧,万亩巨龙竹园茁壮生长。班洪四大嫂饭店门前的大青树下,老支书岩翁和岩板正在用佤语带领乡亲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

  100多公里外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崩弄村广用组,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殷嘱托化成了这个佤族村寨努力发展甘蔗产业、奋力过上幸福新生活的源源动力。

  “感谢总书记一直记挂着我们,我们会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的话语。今天的佤山大地,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容村貌愈发美丽、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兴旺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各族干部群众铆足干劲,为幸福新生活奋力拼搏。

  “总书记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总书记嘱托记心中,守土固边人心同;乡村振兴富边疆,民族团结共繁荣。”阿佤人民的幸福新歌响彻佤山,唱出了佤族人民群众建好美丽家园的信心、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真心、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决心。(赵丽槐)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