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芒坝村民小组,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距离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仅200米。寨子边的百年古榕树上,一群群可爱的鹦鹉常年与布朗族村民朝夕相伴,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观,芒坝也因此被称为“鹦鹉寨”。
走进芒坝布朗山寨,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和谐的乐章。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坐在堂屋边的走廊上,便能观赏到榕树上嬉戏的鹦鹉。“我们村自然环境优越,很久以前鹦鹉就飞来栖息,村民们爱鸟护鸟的传统从老一辈延续至今。”茨竹林村委会副主任陶贤介绍,寨子里有37棵古榕树,据统计,生活在这里的鹦鹉有400多只。这种鹦鹉学名叫大紫胸鹦鹉。雄鸟眼部周围额头呈淡绿色,上嘴为红色,下嘴为黑色。雌鸟嘴全黑,前顶冠无蓝色,中间尾羽为蓝色。
在陶贤的记忆中,鹦鹉及其他鸟类在寨子周边繁衍生息已久。村里的老人讲述,早年一群鹦鹉来到这里,村民们悉心爱护,不准打鸟、捞鸟蛋、破坏鸟类生活环境,鸟群日益壮大,其他种类鸟儿也纷纷定居。周边的榕树、竹林成为它们的栖息之所。夏季,鹦鹉会到保护区和周边森林觅食野果,夜晚则回到榕树或竹林安睡。村民们与这些特殊的“客人”和谐相处,小组的村民还主动当起监测员,每一群鹦鹉都有专人负责。
1999年,芒坝小组成立鹦鹉保护协会,制定保护制度,禁止乱砍盗伐思茅松和大榕树,明确爬树抓鸟要罚款,并制作几十个鸟巢,为鹦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爱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被纳入村规民约。如今,芒坝党支部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开辟新途径,利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升芒坝鹦鹉寨知名度,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来自贵州的观鸟爱好者武先生说:“听说这里能看到很多种鸟类,就来到鹦鹉寨拍鸟,刚到就拍到了大紫胸鹦鹉,当地百姓对自然环境和鸟的保护非常好,我们准备多待几天,拍更多不同的鸟类。”来自贵州的观鸟爱好者武先生说。
芒坝这座西南边陲的布朗山寨,以鹦鹉为桥梁,连接外界。“观鸟经济”为当地百姓插上致富翅膀。2015年,村民建起鸟塘,每年1至6月份是拍鸟最佳时期,每天早晨7点到11点,鸟的品种多,白鹇出没集中。鸟塘带动“观鸟经济”,每年收入20至30万。部分村民还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服务。如今,芒坝已经有五家民宿客栈,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众多摄影爱好者和爱鸟者就过来留宿观鸟,民宿住不下,摄影爱好者和爱鸟者就自己在房顶搭帐篷住。2024年9月,两家民宿继续扩大住宿规模。
“以前我们主要靠种植茶叶、玉米等传统产业为生,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如今,乡亲们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发展‘观鸟经济’过上了好日子。”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委会副主任陶贤说。
近年来,茨竹林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游客体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观鸟旅游,不仅满足了广大旅游者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通过探索“观鸟经济”,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乡村振兴路子。
(记者 叶新颖 通讯员 罗嘉 艾糠蓉 文/图)
2024年10月24日 14:38
2024年10月24日 11:04
2024年10月24日 10:56